正文 第十三章(2 / 3)

與其把心一下子掏出來,不如慢慢觀察對方,有了解後再“交心”。你可以不虛偽,坦坦蕩蕩,但絕不可把感情放進去,要留些空間作為思考、緩衝那麼一切就好辦了。不要把心一下子掏出來,這和修養、道德無關,而是顧慮到現實。

與人相處,不要把自己過去的事全讓人知道,特別是那些不願讓他人知道的個人秘密,要做到有所保留。向他人過度公開自己秘密的人,往往會因此而吃大虧。因為,世界上的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例外。今日為朋友,明日成敵人的事例屢見不鮮。你把自己過去的秘密完全告訴別人,一旦感情破裂,反目成仇或者他根本不把你當作真正的朋友,你的秘密他還會替你保守嗎?

也許,他不僅不為你保密,還會將所知的秘密作為把柄,對你進行攻擊、要挾,弄得你聲名狼藉、焦頭爛額。那時的人,後悔也來不及了。

自己的秘密不要輕易示人,守住自己的秘密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行為。

46.愛說些與身份不符的話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應邀到長沙做嘉賓,主持一個義演節目,隻見她手持話筒,朗聲說道:“那次在中央電視台舉行青年歌手大獎賽,我給‘娘屋裏’的參賽選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裏’的伢子到北京參賽,我還要給他們打最高分。”

這話不無失體之嫌。若是在私下場合對“娘屋裏”的人說說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這義演的嚴肅場合,說的又是嚴肅莊重的大獎賽評選打分的問題,如此的偏重於“情感”而疏於“理智”的話語,人們不禁會問:作為評委,其公正何在?這樣的話顯然與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深入分析:

在事業成功的過程中,一言一行都關係著個人的成就榮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由於說出一些與身份不當的話來,造成“言多必失”的教訓是有很多的。

說話時要認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這種身份,也就是自己當時的“角色地位”。

那些成功的人,說話就會把握分寸感,不管在什麼場合都是落落大方,說話的時候,說得很充分,不該說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

有的人口齒伶俐,在交際場合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無遮攔,說錯了話,說漏了嘴,也是很難補救的。所以在人多的場合盡量少講話,並講究“忌口”。看看自己所說的話,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否則,若因言行不慎而讓別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

正確做法:

三國時期,曹操準備征服關中後,即回師洛陽,可是關中豪強許攸拒絕率部歸順曹操,還說了許多謾罵曹操的話。曹操大怒,準備下令討伐許攸。

群臣因此紛紛勸曹操宜用招撫的辦法使許攸歸服,以便集中力量對付蜀、吳的侵擾。曹操絲毫聽不進去,橫刀膝上,群臣們嚇的不敢作聲了。

杜襲卻仍上前勸諫,曹操劈頭喝道:“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說了。”杜襲問:“殿下看許攸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不過是凡人罷了。”

杜襲說:“對呀,隻有賢人才了解賢人,聖人了解聖人,像許攸這樣的凡人,怎麼能了解殿下的非凡的為人呢?所以,你犯不著跟他生氣。現在大敵當前,豺狼當道,你卻要先打狐狸,人們會議論你避強攻弱的。這樣的進軍算不上勇敢,收兵也算不上仁義。我聽說張力千鈞的強弩,不會對小老鼠扳動扳機;重量萬石的大鍾,不會因為小草棍的敲打而發出聲音。現在小小的許攸,哪裏值得煩勞殿下的聖明威嚴呢?”

曹操聽了這番話既體現杜襲謀士身體又契合情理,覺得很順耳,已經傷害的自尊心得到補償,麵子上也能下得來台,就很爽快地接受了杜襲的勸告,以優厚的條件招撫許攸,許攸果然歸服了。

語言文字,是人類用以表達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信息的特有工具。在日常工作與生活裏,準確把握自己的身份,說出一些得體的話來,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的使用能力,而且還必須以此作為自身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

作為一個現代人,下麵介紹一些基本的素養知識: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稱呼用語。如“小姐”、“先生”、“師傅”等。不能不加稱呼,直接用“喂”來代替;也不能使用一些不禮貌的稱呼,如“老頭”、“戴眼鏡的”等等。

其次,應學會使用體現禮貌的請求語,如“請”、“麻煩您”、“勞駕”等等。問路時,可用“請問”開頭;谘詢或有疑惑的問題時,可以說“我想請教一個問題。”

第三,說話要盡量客觀。這裏說的客觀,就是尊重事實。事實是怎麼樣就怎麼樣,應該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實際。

第四,態度誠懇、親切。說話本身是用來向人傳遞思想感情的,所以,說話時的神態、表情都很重要。例如,當你向別人表示祝賀時,如果嘴上說得十分動聽,而表情卻是冷冰冰的,那對方一定認為你隻是在敷衍而已。所以,說話必須做到態度誠懇可親。

以上四條,是體現一個現代人基本文明素養的知識。以此指導去開展業務與進行社交,彬彬有禮的你肯定會更能贏得大家的喜歡。

47.防人之心不可無

某人單獨旅行,在飛機上遇到一位投緣的乘客,兩個人一起下機,提取行李,在通過海關之前,那新認識的朋友說:“我的行李真是太多了,能不能麻煩您幫我帶一小件。”單獨旅行的人,心想自己的東西反正不多,就一手接了過來。跟著,在通過安檢時,他被海關的人員,以攜帶毒品走私的罪名逮捕了。他大聲對著還在另一個關口接受檢查的新朋友大聲喊叫,那人卻說不認識他。他被架出了海關大廳,悲憤的呼喊聲仍然從長廊盡頭傳入,大廳裏的人都搖頭,說:“罪有應得的販毒者,過去不知道已經帶進多少毒品了!”而他那位在飛機上機新認識的朋友還裝模作樣地歎氣說:“好險哪!今天差點被他栽了贓!”

深入分析: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因為防人之心太弱而吃了大虧。讓你內心充滿防人之心,並非教你不要幫助人,而是希望你慎重。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這個人性光輝泯滅與人生價值混亂的社會,你尤其應該慎重。一個記者采訪中華航空公司在紐約的一個酒會,由於當晚正好有客機直飛台北,便趕到機場,記者便將一包錄影帶交給華航的朋友,托他們轉回中視。那位朋友對記者說:“咱們是老朋友了,這又是華航的新聞,但是為了慎重,我必須打開檢查一下。”記者對此感慨萬分。

許久未見的朋友,重新見麵時,一定不要輕信以前的早期信任,最好能適當地防一下。雖然你們在初中或高中有很好的交情,由於並不了解他近來的生活,那早期建立的信任,也就應該重新評估。在社會上的種種遭遇,會麻木一個人的感覺,也可能改變他的價值觀,同樣地,如果你自己遭遇重大的打擊或走入歧途,也可能改變你看這個世界的方法。再過二十年,你當會發現,許多學校裏的摯友,在久別重逢時,你或許仍然維持著以前的熱情,對方卻冷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