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師教學效能感:結構和影響因素的研究(1 / 2)

一、研究的目的

近年來,研究者越來越關注於教師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學效果以及這種看法與學生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與他們的教學效果之間密切相關。人們把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這種主觀判斷,定義為教師的教學效能感(the 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對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研究最早是由Armor和Berman發起,在“教師教學效果評估研究”課題中進行。他們的研究表明,教師教學效能感是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重要預測變量。

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概念,在理論上來源於班杜拉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班杜拉認為,所謂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個行為的期望。它包括兩個成分,即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和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其中,結果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某種行為可能導致什麼樣結果的推測;效能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實施某行為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在班杜拉的理論中,自我效能是作為個體行為的認知中介出現的,個體的自我效能期望能反映出其行為的性質和範圍,特別是它反映了個體麵對困難時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和堅持性。

根據班杜拉的理論,研究者認為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包含兩個成分:一般教育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所謂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師對教與學的關係、對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與判斷;而個人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效果的認識和評價。迄今為止,眾多的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與學生的成績等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它是影響教師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分析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結構、影響因素及其對教師教學效果的作用等方麵,還存在著許多值得深入探討和澄清的問題。在我國,研究者對教師教學效能感,這一影響教師教學效果及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變量的研究甚少,缺乏對其全麵的了解,還不能就此為教育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因此,研究這個課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心理結構及其可能的影響因素,以期引起討論,推動這方麵研究的深入,為我國心理科學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實踐做些添磚加瓦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選擇

借鑒國外的研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本研究僅選取中學教師或將要成為中學教師的師範大學實習生為被試,有效人數為382名,其中北京師範大學本科四年級學生73人,首都師範大學專科三年級學生56人,北京市中學教師138人,寧波市中學教師115人。

(二)工具和材料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進行。

教師教學效能量表的編製主要參考了Gibson編製的《教師效能量表》,Ashton等編製的《個人教學效能量表》及其他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