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嘔門)穿結散 大實大滿,心胸高起,氣塞不通者,為結也。
蟾酥 麝香 輕粉 巴豆(另研,少許)上再研過至細,以乳汁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丸,用薑湯下,不時服。
〔《本》〕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宜海蛤散。
海蛤 滑石 甘草(炙。各一兩) 芒硝(半兩)上末,每服二錢,雞子清調下。
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壅,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若小便血散數行,更宜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活人書》雲∶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有理,姑存之。
治結胸灸法。
巴豆(十四個) 黃連(七寸,去皮用)上搗細,津唾和成膏,填入臍中,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為度。才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也。
〔《摘》〕傷寒結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處左畔揉之,以毫針刺左畔支溝穴。(正坐側臂,取之,二分。)次刺左間使,名曰雙關刺,次左行間。(臥取之,針入六分。此支溝行間穴下針至分數內,撚針令病患五吸,次外撚針三呼,又次內撚針五吸訖,長呼一口氣,出針,即左畔一壁結胸立效。右畔根據上刺之,慢慢呼吸停針用針,獲時而愈,無有不效。)〔雲〕傷寒結胸痞氣。
胸中結痞∶湧泉 太溪 中衝 大陵心中結痞∶隱白 太白 少衝 神門胃中結痞∶少商 太淵 大敦 太衝 並上下中脘瀉之。
〔通玄〕結胸身黃∶湧泉〔《摘》〕血結胸,麵赤,大燥口幹,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期門 大陵 關元(妊娠不得刺關元,胎死不出,子母俱亡,慎之。)〔《集》〕傷寒胸膈痛∶期門 大陵〔《活》〕近世治結胸多用金針,並用硫黃、陽起石者,若寒實結胸,或有瘥者,若熱實結胸,必死也。
合病並病汗下吐後等病
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活人》雲∶結胸與痞,關脈須沉。
若關脈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 黃連(各二兩) 黃芩(一兩)上 咀,以麻沸湯二升漬之一時,良久絞去渣,分溫再服。
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宜附子瀉心湯。
大黃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破,別煮取汁)上 咀,百沸湯二大盞,熱漬之一時久,絞去渣,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活人》雲∶表症未解,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柴胡桂枝湯主之;胸脅滿微結,小柴胡加幹薑牡蠣湯主之。)傷寒嘔而發熱者,柴胡湯症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論見結胸痞同異。)半夏瀉心湯半夏(湯洗七次,一兩)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一兩半) 黃連(半兩) 大棗(六枚) 幹薑(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每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半夏瀉心湯若加甘草,即後條甘草瀉心湯,治痞硬嘔吐利也。若加生薑,即後條生薑瀉心湯,治痞硬噫氣下利也。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宜甘草瀉心湯。
甘草(炙,二兩) 黃芩 幹薑(各一兩半) 半夏(一兩) 大棗(六個) 黃連(半兩) 人參(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活人》雲∶伊芳尹《湯液》論甘草瀉心七味,舊本無人參。)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心下痞硬,嘔逆下利,若表解身涼,脅痛,十棗湯主之。(方論並見脅痛。)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宜生薑瀉心湯。
生薑(二兩) 黃芩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半) 幹薑(半兩) 半夏(一兩) 黃連(半兩)大棗(六個)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宜桂枝人參湯。
桂枝(另銼) 甘草(炙。各一兩三錢) 白術 人參 幹薑(各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納桂更煮取七分,去渣溫服,日再服,夜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