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心熱盛則火獨亢,火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今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炎爍而逆上行,陰氣厥逆,火複內焰,陰上隔陽,下不守位,心氣通脈,故生脈痿,膝腕樞如折去而不相提挈,經筋縱緩而不任地故也,可下數百行而愈。
〔丹〕痿病食積妨礙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俱宜下之。
〔《素》〕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手足三陰之經也。)陽明者,表也,五髒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手足三陽之經也)髒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太陰陽明篇調經篇雲∶脾藏肉不足則四肢不用。示從容論雲∶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脾虛四肢不用,治法並見前肺熱條。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全文見診。)此即諸痿皆生於肺熱之義。王注雲∶上謂上焦,心肺氣也。
運氣 痿有三∶一曰熱痿。經雲∶少陰之複,少氣骨痿。又雲∶少陽之複,少氣脈痿是也。
二曰濕痿。經雲∶歲土太過,甚則病肌肉痿,足痿不收。又雲∶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其病四肢不舉。又雲∶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痿,足痿不收。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民病大熱,少氣,肌肉痿,足痿。又曰∶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骨痿是也。
三曰風製脾痿。經雲∶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體重,肌肉痿是也。
〔《靈》〕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是也。(顙大謂額角入發際,頭維二穴也,以其鉗束於耳上,故名鉗耳也。)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下陵,三裏穴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穀,注於陽溪,入於扶突、偏曆也。盛絡皆當取之。(根結篇)刺痿經文,見前熱條,今概舉其略。
肺熱葉焦,則肺喘鳴,生痿 ,色白而毛敗者,補其滎魚際,通其俞太淵,至秋病已。
心熱生脈痿,數溲血,樞折不相提挈,脛縱不能任用於地,色赤而絡脈溢者,補其滎勞宮,通其俞大陵,至夏病已。
肝熱生筋痿,下白淫,口苦筋急攣,色蒼而爪枯者,補其滎行間,通其俞太衝,至春病已。
脾熱生肉痿,幹渴,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者,補其滎大都,通其俞太白,至長夏病已。
腎熱生骨痿,足不任身,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色黑而齒槁者,補其滎然穀,通其俞太溪,至冬病已。
又痿 足不收,取之少陽陽明之別。經雲∶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虛則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又雲∶淫濼脞痿,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
又雲∶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病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者是也。
骨酸懈惰,取足少陰髓海。經雲∶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
又雲∶腦為髓之海,其俞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懈怠安臥,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者是也。百節弛縱,取脾手太陽之絡。經雲∶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腋三寸,布胸脅,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取之脾之大絡也。又雲∶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實則節弛肘廢,取之所別者是也。
〔《甲》〕痿不相知,太白主之。(一雲身重骨痿不相知。)足下緩失履,衝陽主之。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語,手足痿 不能行,地倉主之。
腎脈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全文見治虛實法。)〔丹〕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
諸痿
注夏
〔子和〕痿之作也,皆五月六月七月之時。午者,少陰君火之位。未者,濕土庚金伏火之地。
申者,少陽相火之分。故痿發此三月之內,為熱也。故病痿之人,其脈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