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2 / 3)

戴曰∶我以木擊幾,何必驚乎?伺少停,擊之驚少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又以杖擊門,又暗遣人擊背後之窗。徐徐驚定,而歎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內經》雲,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常見必無驚。是夜使人擊其門窗,自昏暮達曙,熟臥不聞。夫驚者,神上越也,從下擊幾,使之下視,所以收神也。一二日雖聞雷,亦不驚。

德新素不喜戴人,至是終身敬服。

〔仲〕炙甘草湯 治脈結代而悸。(方見傷寒。)〔丹〕驚悸,定誌丸加琥珀、鬱金。

〔無〕定誌丸 治心氣不足,驚悸恐怯。

菖蒲(炒) 遠誌(去心) 茯苓(各二兩) 人參(一兩) 辰砂(為衣)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一方去茯神,名開心散,服二錢匕,不時。

〔《本》〕安神鎮心,治驚悸,消風痰,辰砂遠誌丸。

石菖蒲 遠誌 人參 茯神 川芎 山藥 鐵粉 麥門冬 天麻 半夏 南星 白茯苓(生。各一兩)細辛 辰砂(各半兩)上為細末,生薑五兩,取汁入水煮糊丸,如綠豆大,另以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五丸,夜臥服生薑湯下,小兒減服。

茯苓丸石菖蒲 辰砂 人參 遠誌 茯苓 真鐵粉 茯神 南星(牛膽製) 半夏曲(等分)上為細末,生薑四兩,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桐子大,別用細末為衣,幹之。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夜臥生薑湯下。

上二方療驚良驗。

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欲動。

〔《素》〕陽明所謂甚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脈解篇)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鍾鼓不為動,聞音而驚何也?岐伯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陽明脈解篇)痰飲驚悸屬脾土。(見前痰飲條。)運氣驚悸有三∶一曰肝木不及,金來乘之。經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紀,其發驚駭。又雲∶陽明之複,則入肝,驚駭筋攣是也。

二曰火邪助心。經雲∶少陽所至為驚惑。又雲∶少陽所至為驚躁。又雲∶少陽之勝善驚是也。

三曰寒邪傷心。經雲∶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病煩心躁悸是也。

按經雲∶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 ,陷脈為 ,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者,是痿瘡所為之驚駭也。蓋俞則 瘡之俞竅,其痛,氣留連肉腠之間,恐人觸著而痛,故化惕惕然之心內薄而傳為善畏驚駭之疾也。

〔《撮》〕心爍爍跳動,少衝瀉之,灸立效。

〔《甲》〕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麵塵黑,病饑不欲食,照海主之。

膽寒怯寒厥,手臂痛,善驚妄言,麵赤泣出,液門主之。善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麵盡熱,嗌幹渴,行間主之。

〔《素》〕肝脈騖暴,有所驚駭。(大奇論 王注雲∶騖謂馳騖,言迅急也。)二陽急為驚。(同上)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名曰肺痹寒熱。(全文見積塊,下同)陽明澀則病積而善驚。

〔仲〕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脈》〕驚主病者,其脈止而複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

〔仲〕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病皆從驚發得之。

驚悸怔忡

產驚悸

〔《大》〕七寶散 產後服之,安神壓驚。

辰砂(研) 桂心 當歸 川芎 人參 白茯苓 羚羊角(燒存性。各二錢) 幹薑(一錢,炮)上為末,每服一錢,用羌活豆淋酒調下。如不飲酒,漬米水飲調下。如心煩熱悶,以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減薑、桂。如心下煩悶而痛,用童便酒調下。如腹痛加當歸。如心悶加羚羊角。如心虛氣怯加桂心。不下食或惡心,加人參。虛顫加茯苓。

〔海〕大效牡丹皮散 治血藏虛風,及頭目不利,不思飲食,手足煩熱,肢節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腸不調,陰陽相幹,心驚怯悸,或時旋運。

牡丹皮 川芎 枳殼(麩炒。各一兩) 陳皮 玄胡索 甘草 羌活 半夏(湯洗。各半兩) 木香(三分)訶子肉(三分) 芍藥(三分) 三棱(炒,半兩) 幹薑(五錢,炮) 當歸(一兩半) 白術(炒,三錢)桂心(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五七沸,食前溫服。益血海,退血風勞攻注,消寒痰,實脾胃,理血氣攻刺,及氣虛惡寒潮熱證至妙。

〔《大》〕治產後中風,心忪悸,誌氣不定恍惚,語言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