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薏苡仁散 治筋脈拘攣,久風濕痹。
薏苡仁(一升搗散,以水二升,取末數匙作粥,空腹食之。《衍義》雲∶筋急拘攣有兩等,《素問》大筋受熱,熱則縮而短,故攣急不伸,則可用薏苡仁。若《素問》言因寒筋急,不可用也)寒攣者,經所謂寒多則筋攣骨痛者是也。
〔《本》〕同官歙丞張德操,常言其內子昔患筋攣,腳不得屈伸,逾年,動則令人拘持,求醫於泗水楊吉老。雲∶此筋病,宜服下三方。一年而愈。
治筋極,養血地黃丸,春夏服之。
熟地(一分) 蔓荊(一分) 山茱萸(五分) 黑狗脊(炙) 地膚子 白術 幹漆 蠐螬(炒) 天雄車前子(各三分) 萆 山芋(即山藥) 澤瀉 牛膝(各一兩)上細末,煉蜜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空心食臥服。
治筋痹肢節束痛,羚羊湯,秋服之。
羚羊角 肉桂 附子 獨活(各一兩三錢半) 白芍 防風 芎 (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五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治寒冷濕痹留於筋脈,縮不能轉側,烏頭湯,冬服之。
大烏頭 細辛 川椒 甘草 秦艽 附子 官桂 白芍(各七分) 幹薑 白伏 防風(炙)當歸(各一兩) 獨活(一兩三錢半)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服。
〔《千》〕薏苡仁湯 治筋攣不可屈伸。
白蘞 薏苡仁 芍藥 桂心 酸棗仁 幹薑 牛膝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三枚)上九味 咀。以醇酒三鬥,漬一宿,微火煎三沸,每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
〔垣〕活血通經湯 靈壽縣董監軍,癸卯年十二月間,大雪初霽,時因事到真定,忽覺有風氣暴仆,診候,得六脈俱弦甚,按之洪實有力。其症手攣急,大便閉澀,麵赤熱,此風寒始至加於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風寒之邪傷人,則搐急而攣痹,乃風淫末疾,而寒在外也。
《內經》雲∶寒則筋攣,正此謂也,本人素多飲酒,內有實熱,乘於腸胃之間,故大便閉澀而麵赤熱。內則手足陽明受邪,外則足太陰脾經受風寒之邪,用桂枝、甘草以卻其寒邪,而緩其急搐。用黃柏之苦寒,滑以瀉實而潤澡,急救腎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陽氣,行手足陽明之經,不令遏絕。更以桂枝辛熱,入手陽明之經,為引用潤燥。複以芍藥、甘草專補脾氣,使不受風寒之邪,而退木邪專益肺金也。加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佐,加當歸身去裏急而和血潤燥,名之曰活血通經湯。
升麻(一錢) 葛根(一錢) 桂枝(二錢) 當歸(一錢) 人參(一錢) 芍藥(五分) 甘草(炙,一錢) 酒柏(二錢)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乃愈。
虛攣者,經所謂虛邪搏於筋,則為筋攣。又雲∶脈弗榮則筋急(全文見診生死門)。
又仲景雲∶血虛則筋急。此皆血脈弗榮於筋,而筋成攣,故丹溪治攣用四物加減,《本事》治筋急極,用養血地黃丸,蓋本乎此也。
〔《靈》〕黃帝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髒。黃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遇,血脈之所遊。氣血固。邪不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病攣也。
〔丹〕一村夫,背傴僂而足攣,已成廢人。予診其脈,兩手皆沉弦而澀。遂以戴人煨腎散與之,上吐下瀉。過月餘久,吐瀉交作,如此凡三帖,然後平複。(煨腎散用甘遂末三錢,豬腰子細批破,少鹽椒淹透,滲藥末在內,荷葉包裹燒熱,溫酒嚼服之)攣皆屬肝。經雲∶肝主身之筋故也。又雲∶陽明之複,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又雲∶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心》〕除一切風濕痹,四肢拘攣。蒼耳子三兩搗末,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渣呷。
〔《食》〕酒煮木瓜粥,裹筋急痛處。佳。(方見鶴膝風門)《內經》針灸法 取攣,有筋攣、脈攣之異。取筋攣者,經雲∶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筋炅病已止者是也(全文見痛痹門)。取筋脈者,經雲∶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腕攣急,腋腫,辨虛實寒熱,陷下取之,是取筋脈之攣也(全文見針灸門十二經條)。又曰∶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則肘攣取之所別也(全文見針灸門十五絡條)。又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 (全文見針灸門繆刺絡條)。是取絡脈之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