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3 / 3)

〔《濟》〕芎術湯 治胃中濕痰,眩運嘔逆,頭重不食。

川芎 半夏(酒洗) 白術(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七片,煎服不拘時。(一方有附子、桂心,無半夏。)〔嚴〕旋複花湯 治中脘伏痰,嘔逆眩運。

旋複花 半夏 橘紅 幹薑(各一兩) 檳榔 人參 甘草 白術(各半兩)上銼碎,每服一兩,薑水煎服。

〔仲〕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嘔吐。)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頭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方見傷寒。)〔子和〕青黛散 搐鼻取涎,治眩神效。(方見頭痛。)頭風眩運,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藥,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味。仲景雲∶此痰結胸中而致也。(通聖散見癇。)獨聖散瓜蒂(不以多少) 鬱金(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 汁調下服之,用雞翎探吐。

〔河間〕搜風丸 治邪氣上逆,風熱上攻,頭目眩運,大小便結滯。

人參 茯苓(各半兩) 滑石(二兩) 藿香(二錢半) 幹薑 白礬(生,各一兩) 蛤粉(二兩)南星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四兩) 薄荷(半兩) 半夏(一兩) 寒水石(一兩)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十丸,生薑湯下,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仲〕白術附子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術(二兩) 附子(一兩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上三味銼,每五錢,薑五片,棗一枚。水鍾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本》〕治體虛有風,外受虛濕,身如在空中。二生散生附子(去皮臍) 生南星(各等分)上二味, 咀,每服四大錢,水一鍾,生薑十片,慢火煎至八分,去渣服。戊午年,予在新安有此疾,名醫傳授此方,三服愈。

〔仲〕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白術主之。(短氣倚息,形如腫,為支飲。)用澤瀉五兩,白術二兩,以水二升,煮一升,分溫再服。

運氣眩有二∶一曰風助肝盛眩。經雲∶厥陰司天之政,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三之氣,風乃時舉,民病掉眩。

又雲∶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又雲∶厥陰之勝,耳鳴頭眩。又雲∶厥陰之複,筋骨掉眩,治以諸涼是也。

二曰濕邪傷腎眩。經雲∶太陰司天,濕淫所勝,頭項腰背痛而眩,治以苦熱是也。

〔河〕神妙散 搐鼻,治頭目昏眩,偏正頭痛。(方見頭痛門。)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全文見針灸。蓋者,百會穴也。補百會、風府二穴,則眩愈。)上氣不足,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補足外踝下留之。(全文見針灸。

)邪在腎,肩背頭項痛,時眩,取湧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全文見針灸。)〔《怪穴》〕頭目眩運∶至陰〔《標》〕金門 申脈〔桑〕風池 神庭(內風池《通玄》同) 金門(瀉) 三裏(補)〔《心》〕頭暈怕寒,些少風寒,則目暗僵仆,不分冬夏,常用綿帽包,日夜不離,一去帽即發∶百會 惺惺(一分,恐上星) 風池(二寸半,主頭大熱) 豐隆(二寸半)〔桑〕頭熱∶上囟 風門 攢竹 百會〔《甲》〕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如顏色青者,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 ,後取天牖、風池。

如頭痛顏青者,囟會主之。風眩引頷痛,上星主之。先取 ,後取天牖、風池。風眩目瞑,惡風寒,麵赤腫,前頂主之。風眩目眩,顱上痛,後頂主之。風眩驚,手脘痛,泄風,汗出至腰,陽穀主之。腦風目瞑頭痛,風眩目痛,腦空主之。風逆暴,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饑則煩心,飽則眩,大都主之。頭眩目痛,至陰主之。

〔丹〕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痰積,脈大必有久病。

癲癇

癲癇,即頭眩也。痰在膈間,則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徐嗣伯雲∶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疾也。然與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仆倒不同。凡癲癇仆時,口中作聲,將省時,吐涎沫,省後又複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仆時無聲,省時無涎沫者,後不複再發,間有發者,亦如癲癇之常法也。

〔丹〕癇屬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黃芩、黃連、栝蔞、半夏、南星。尋火尋痰,分多少治之,無有不愈。分痰與熱,有熱以涼藥清其心。有痰必用吐藥,吐後用東垣安神丸。此證必用吐,吐後用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