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芳華處處.下》(28)(2 / 3)

夏天得出的結論是:在自己都認為沒勁的氛圍中工作,如何能創造出有勁的精神產品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呢?這也同樣說明,原先的那套辦報思想和理論,在新聞改革不斷深化的時代,已經無法真正與時俱進,成了晚報發展的阻礙。

自然地,廣大群眾會用腳投票,急劇下降的發行量就是群眾用腳投票的最好證明。

夏天也對編輯人員的構成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現有編輯隊伍中,缺少倚馬可待的大家,影響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整體鑒賞水準,而編輯們常年聯係的作家群體中,也多是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成名的作家,這樣做固然保險,還可以保持一定的作品水準,但由於完全跟不上當代文壇的發展趨勢,缺乏新銳新鮮的聲音,和時代嚴重脫節,副刊給人的感覺自然也就是陳舊、平淡、乏味。

不僅如此,夏天還把副刊中的欄目對照《羊城晚報》《新民晚報》的類似欄目進行了逐一點評,除個別欄目外,夏天幾乎把所有欄目都鞭撻得體無完膚,並大談該如何改進。後來夏天設想,多虧晚報的領導沒有腦洞大開,在夏天實習時向他伸出橄欖枝,不然請神容易送神難,夏天在晚報豈不是要天天給各級領導和同事添堵?

夏天的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是我國報紙編輯學泰鬥胡仁風老師,胡仁風老師本著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於發現問題的原則,對夏天寫這篇畢業論文的初衷給予了肯定,也基本讚同夏天的論述思路。與此同時,他也提示夏天,在發現問題的同時,要更多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發現問題才會更有價值。

胡仁風老師的提點,讓夏天受益匪淺,他認識到,胡老師不僅是教他作文,也是教他做事、做人。在胡老師的提示下,夏天進一步充實了如何辦副刊的內容,同時對一些有爭議性的新聞理論問題,采取了暫時擱置的態度。

這篇論文,胡仁風老師最後給夏天打了一個優+。

若幹年後,夏天重新審視了自己這篇在半年時間耗費大量心血寫成的萬字長文,除了依然能感覺到當年那顆滾燙的赤子之心,也深刻體會到,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正所謂世界進步之勢,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在寫畢業論文的同時,夏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場轟動全校的大辯論。那場辯論差點兒引發肢體衝突,辯論的雙方如果不是好多人攔著,當場就準備用武力解決辯論不清的問題。

衝突的一方是夏天的密友來順,另一方卻是大有來頭,是京華師範大學的一位博士,“文化割裂說”的旗幟性人物文曉波。

因為寫畢業論文和等待畢業分配,夏天已經淡出學校的“江湖”,學校一些熱門的活動夏天幾乎都不參與,雖然在係學生會的任務是聯係周報,充當顧問的角色,但看到學弟學妹都已茁壯成長,自己也是顧得上就問,顧不上就不問了。但這天的活動,來順卻堅持要求夏天到場,來順告訴夏天,這場演講會,是自己組織的,自己一直想找一個和文壇黑馬麵對麵過招的機會。來順預感到,即將展開的這場演講會,一定會是一場年度辯論會,辯論會上,將展開激烈的交鋒和搏殺,他希望有一個堅強的後援團站在自己身邊。

夏天了解到這次活動的背景後,也有些躍躍欲試。但文曉波顯然強硬得多,僅憑他出場的氣勢,就把在場的年輕學子給鎮住了。

他依然是一襲風衣,風衣裏是一身西裝,他的目光中有一種傳道者的狂熱,他的長發飄甩著,伴隨他嘴裏脫口而出的驚世言論,仿佛在不停鞭打在場學子們的神經。初見文曉波,夏天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據說,文曉波之前在北京各所高校都舉辦過演講會,所到之處,望風披靡。針對他許多激烈的觀點,一些人雖然也曾嚴詞反駁,但在他的雄辯之下,基本上都落荒而逃。即便是在燕京大學學生會組織的演講會上,幾名學生有備而來,也被文曉波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文曉波因此更是聲名鵲起,收獲了一大批擁躉。

所以,文曉波幾乎是帶著征服者的驕傲來到夏天學校,也許他認為,文科院校最後一塊高地的攻占就在眼前。

但是,他想錯了。他在演講中陳述的觀點,幾乎每一條都遭到迎頭痛擊。

來順在他來學校之前,已經拿到了他在燕京大學的演講稿,針對他的觀點,事先做好了充分準備,從理論和邏輯上進行了細密的論證,抓住了其中諸多痛腳。這場演講會上的論戰,對來順來說,就是一場伏擊戰,要把文曉波打得徹底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