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芳華處處.下》(27)
大四下學期開始,便進入了畢業倒計時。這個學期,沒有新的課程,大家的任務,隻有一篇畢業論文。夏天感覺,自己的大學好像已經提前結束了。
除了畢業論文,大家最操心的,自然就是畢業分配的去向。對夏天來說,畢業留京肯定是首選,但留京能分配到什麼單位,係裏傳來的消息可謂是喜憂參半。
好消息是來係裏要人的北京單位眾多,除了邊疆地區的同學需哪兒來哪兒去之外,絕大部分人想留京都非難事。壞消息是不少國家級媒體不約而同地減少甚至放棄了要人名額,要人的單位大多是一些部委辦的行業媒體。
在有限的幾個國家級媒體或宣傳單位的名額中,明確要求是學生黨員,這讓夏天一下就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
無法去黨口的宣傳機關,其實夏天並不氣餒,大四這段時間和外界的接觸,已經讓他對經貿領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所以,在班裏同學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新聞單位的競爭上時,他也在認真地思考自己的出路。
夏天隱隱感覺,自己的未來也許並不在新聞行業,或者說,自己並不特別適合在新聞行業工作。他更願意抓住契機,參與其中,成為一個真正的弄潮兒,不管成功失敗。他認為,創造價值的快樂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頂峰體驗。
夏天的這些想法支持著他一邊等待合適的分配單位,一邊著手嚐試靠自己的能力去創造新的機會。大四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和王飛鳴花了大量精力籌備天時地利人和實業有限公司,他們窮盡自己的經驗和想象,沉浸在創造一種嶄新商業服務模式的亢奮中。
在籌備過程中,夏天和校報記者一次不經意的談話形成的報道,讓自己忽然成了學校的名人。這篇報道再經過都市青年報轉載,甚至在全國都造成了影響,也因此在後續跟蹤報道中變成了“夏天現象”。
和夏天談話的校報記者不是別人,正是夏天曾經的室友,周報的前輩,比夏天高三個年級,畢業留在校報工作的老鄭。老鄭在校報工作的幾年時間裏,把一張小小的校報辦得風生水起,校報上關於學生工作方麵的報道,經常被全國幾家頗具影響力的都市青年報轉載,校報上刊登的一些關於大學生的敏感話題,幾乎成了許多都市青年媒體報道的風向標。
畢業後的老鄭,和夏天依然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他時不時會折到夏天宿舍找夏天聊天,交換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同步校報和周報的報道口徑。夏天也會習慣性地找他請教一些事情,尤其是月末錢緊張的時候,老鄭會自覺地把夏天帶到教工食堂,讓夏天敞開享用教工食堂特供的肉龍。
吃完肉龍之後,老鄭又把夏天請到他的單身宿舍去喝茶,說是幫助夏天更好地消化,夏天自是欣然從命。在邊喝邊聊中,老鄭把話題向畢業找工作的方向引導,而夏天便按捺不住地講起了自己最近正在忙乎的大業,聽得老鄭兩眼放光。
老鄭完整記錄了他和夏天的對話,把夏天第一次籌劃創業時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進行了詳細的梳理。
問:你聯係畢業單位了嗎?
答:沒有,係裏給聯係。但我確定要留北京,隻要不挑單位,留京是可能的。
問:你是為留京而留京了?
答:不是。留京的最大目的,是希望在北京辦家公司。
問:這還僅是個想法吧?
答:已有眉目了,有六七個人參與,公司主要搞人才交流開發,且已籌措了六千元啟動資金。
問:這對你們來說不算一筆小錢,錢……
答:是勤工儉學掙的,本來可以分掉,但我們這樣用,意義更大。
問:用錢來掙大錢是嗎?
答:這沒什麼可臉紅的。現在大學生中,經濟觀念加強了,可以說,沒有經濟眼光就沒有現代意識。當然,追求金錢,有急功近利之虞,但從社會發展來看,可帶來整體的繁榮和活力。我們搞人才交流開發,就是要盤活人才資源,於社會是有益的,於己也是有利的。
問:請具體談談業務。
答:和科研、文化單位聯係搞人才培訓;給文化人士牽線當家庭教師;幫助科技人員從事“第二職業”;為企業提供技術谘詢。我們中有兩人以上懂兩門外語,還可開展國際業務。
問:實際開展了沒有?
答:已和北京市某部門聯係好搞業餘服務。在西四,已租定了房屋,現正在跑營業執照,取得法人資格,隻等畢業,就開張營業。
問:怎樣估計困難?
答:我們這幾個人,共同的特點是想闖闖。構想能否實現,還要看社會提供的可能。可以說,現在是有可能的。
問:上麵談到你仍參加分配,這和你自辦公司是不是有衝突?你一時還不想扔掉“鐵飯碗”吧?
答:從國家統包分配到現在允許畢業生在一定條件下自己聯係單位,這是一個大轉變,心理上有一個適應過程,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參加了分配。但“鐵飯碗”的思想還是很頑固,目前,我們還隻能做到端著“鐵飯碗”去尋找新出路,這大概是改革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