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吃對養身健體吃錯危害健康——了解藥食同源1(1 / 2)

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很多中草藥,既可做為治療疾病的藥物,同時也是很好的食品,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食物,如蔬菜、水果、穀物等,也都同時具有食與藥兩方麵的性能。

雖然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如中藥那樣突出和迅速,即使食用不當,也不會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後果,而且我們每天都要食用,但是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對身體的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本書重點介紹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食物的功效及作用,讓您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

全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從養生功效、搭配宜忌、人群宜忌、烹飪小竅門等幾方麵介紹了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食物,讓您可以根據自己及家人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食物,趨宜避忌,更好地調理身體。第二章針對日常生活中的多發病及易發病,為您推薦了宜食用的食物,及幾款適合調養此病的菜品,讓您在享受美味的同時,防治疾病,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第三章針對腦力勞動者、體力勞動者、中老年人、孕產婦、兒童等人群不同的特點,為其推薦了適合的食物及養生調理藥膳。第四章讓您依據四季,順時調理身體,增強體質,強健體魄,將疾病拒之門外。

希望通過本書,讓您了解藥食同源,選擇適合您和家人的食材,更好地利用食物的功效,擁有健康的身體。

食物的五性。

食物的五性,是指食物的寒、涼、溫、熱、平的性質,是指食物進入人體後,對人體功能產生寒、涼、熱、溫等不同的反應和效果,寒熱偏性不明顯的,為平性。此五種性質統稱“五性”。了解食物的五性,才能更好地飲食。

寒。

功效:有清熱、瀉火、生津、解暑、解毒的功效,適合陽氣旺盛、偏熱體質或熱證者食用。

代表食物:苦瓜、番茄、蕨菜、竹筍、蓮藕、荸薺、甘蔗、柿子、桑葚、梨、獼猴桃、火龍果、甜瓜、紫菜、海帶、螃蟹、蛤蜊、田螺。

溫。

功效:有溫中散寒、助陽、暖胃的功效,還能增強體力、強健身體,適合偏寒體質、陽虛畏寒或寒涼病證者食用,也適合秋季溫補食用。

代表食物:糯米、高粱米、鵝蛋、小茴香、香菜、南瓜、桂圓、木瓜、石榴、烏梅、栗子、紅棗、核桃、杏仁、雞肉、牛肉、羊肉、狗肉、鱔魚、鰱魚、蝦、海參。

平。

功效:有開胃健脾、強壯補虛的功效,一般體質及寒涼、熱性病證的人都可食用。

代表食物:大米、玉米、花生、大豆、紅小豆、黑豆、雞蛋、牛奶、土豆、芋頭、蓮子、榛子、芡實、香菇、銀耳、黑木耳、白菜、薺菜、圓白菜、胡蘿卜、洋蔥、李子、無花果、葡萄、牛肉、豬肉、鵝肉、黃魚、鯧魚、青魚、鯉魚、鯽魚、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