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3,愛這個宇宙》(41)(1 / 1)

《自然》reference_book_ids\":[7169596177833266189,720476596498910725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自然》reference_book_ids\":[7169596177833266189,720476596498910725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鄰裏關係

1999年11月4日首次發表於《自然》(Nature)

《自然》發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說。我不敢想象它在保守的讀者中誘發了多少心髒病。

獻給龐斯和弗萊西曼[1],

二十一世紀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最終,在將無數的資源投入到信息處理這一艱巨的任務上之後,我們解決了雙星爆炸這個長久以來的謎團。即使到了現在,對一個滅絕得如此慘烈的文明所發出的無線電和光學信息,我們也隻解釋了一小部分的,好在主要事實——盡管令人震驚——應該確鑿無疑。

我們已逝的鄰居進化自一個與我們極其相似的行星上,處在一個離太陽合適的位置,水能夠以液體形式存在。經曆了一長段的野蠻時期之後,他們開始發展技術,使用隨手可及的材料和能源。他們的首批機器——和我們的類似——依靠了化學反應,其中涉及氫、碳和氧各種元素。

不可避免地,他們建造了能行駛在陸地和海洋上以及能穿行在大氣層中和去往太空的交通工具。在發現了電之後,他們很快發展出了通信裝置,包括無線電發射裝置,它讓我們第一次注意到了他們的存在。盡管這些東西提供的移動畫麵顯示了他們的麵貌和行為,但我們對於他們的曆史和最終命運的理解大部分都來自他們用於記錄信息的複雜符號係統。

在滅絕之前不久,他們遭遇了能源危機,部分是由他們巨大的體形和暴力的行為造成的。有一陣子,廣泛使用的核裂變和氫聚變推遲了無可避免的終結。隨後,出於無奈,他們展開了孤注一擲的行動來尋找更佳的方案。經過了幾次失敗之後——都是些科學上有趣但無實際應用價值的嚐試,例如低溫核反應堆等——他們成功地利用了每個基本的時空體都含有的量子波動。這給了他們幾乎無盡的能源。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屬於我們的推斷。可能是發生了工業事故,或者是他們中眾多的、相互競爭的組織其中之一想要超過其他對手。不管怎樣,因為錯誤地利用了宇宙裏的終極力量,他們觸發了一場大災難,炸毀了自己的行星——還有,這之後很快他們唯一的月亮也炸了。

盡管任何智慧生命的滅絕都值得悲哀,但就這個特別的事件而言,我們倒是不會覺得太過遺憾。這些巨型生物的曆史充滿了暴力,既針對他們自己這個物種,也針對生存在那個行星上的其他物種。他們是否能完成必要的轉變——就像我們在多年前所做的那樣——從碳基的生命到鍺基的意識,我們一直無從判定。一個個巨大的單體僅憑低得可憐的速率交換信息——通常是通過他們的大氣中作用距離很短的振動——他們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還是挺讓人欽佩。

他們顯然正處於一個跨越的邊緣,能發展出必要的技術,使得他們放棄自己那笨拙的、化學能驅動的身體,從而實現多路連接。要是他們成功了,他們可能會給附近恒星係群的文明造成嚴重的威脅。

讓我們確保這種情況絕不會再次出現。

(譯者:老光)

[1] 1989年3月,科學家馬丁·弗萊西曼與史坦利·龐斯宣稱在實驗室的小型裝置上,用鈀作陰極電解重水,實現了常溫常壓下的“冷核聚變”,也即“弗萊西曼-龐斯實驗”,實驗的真實性至今仍有巨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