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主動要求成為藩屬之國的小國,朱棣也表示了接納的態度。
對他來說,要征服一個國家,如果不趕時間的話,除了使用武力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更好的方法。
朱棣有信心,隻要這些小國願意成為大明的藩屬。
那麼,三五年以後,大明不需要派出一兵一馬,就可以將這些小國徹底收入大明的版圖。
而朱棣所依仗的東西,其實就是大明寶鈔和高產的糧食作物這兩樣大殺器。
在朱棣和王仁諸亮他們共同設計的方案中,想成為大明的藩屬國,這些小國必須同意在他們國家境內允許大明寶鈔的流通。
比起這些小國自己私發濫造的銅錢銀幣之類的貨幣,信譽堅挺的大明寶鈔無疑是民間最為認可的貨幣。
當這些小國接受了大明寶鈔之後,大明寶鈔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摧毀,這些小國脆弱而混亂的貨幣體係。
當這些小國喪失了自己擁有的貨幣體係之後,實際上就已經徹底喪失了對大明的抵抗之力。
剩下來的事就是高產糧作物的大量湧入,以低廉的價格徹底摧毀這些小國自己的農業體係。
最終就會變成,這些小國的土地中全部種植著大明所需要的經濟作物,而所有的食物卻都需要從大明進口。
到了這個時候,朱棣隻需要派出一個使節團,就可以順利的接收這些小國的全部主權了。
於是,每一個進入大明京師的小國使團,都會在與政務院達成相關條款之後,才能獲得大明藩屬國的地位。
而隻有獲得大明藩屬國的地位,才能暫時避免大明國的武力征討。
而所有的小國之中,最為驚恐的就要屬占城和暹羅了。
這兩個國家因為原來與安南國接壤,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整個安南國突然就變成了大明的交趾布政使司。
這種震撼是十分強烈的,所以這兩個國家的態度最為恭順,第一時間就派出了使節向朱棣獻上了國書。
自然,他們也就成了王仁和諸亮聯手操持的“和平覆滅計劃”的實驗田了。
僅僅半年時間,占城和暹羅國內自己發行的貨幣,就已經連他們本地的商人都不再認可了。
在這兩個國家中,現在唯一認可的貨幣就是大明寶鈔了。
可以預見,占城和暹羅,最後毫無疑問將會成為王仁和諸亮最先拿下的兩個藩屬國了。
比起占城和暹羅的惶恐,已經成為交趾布政使司的原安南國土上,卻是一片繁榮和安寧。
由於征安南一戰,朱棣幾乎將本地的貴族勢力一掃而空。
所以,如今整個交趾布政使司的秩序建立的十分順利。
在一百零八個縣令的治理下,原安南的民眾很快就開始適應了大明的文化和傳統。
再加上王仁搞出來的差異化政策,用高產量作物的分配,巧妙的挑起了南北區域民眾的對立情緒。
普通民眾的矛盾聚焦點都放在了地域之間的差異上,根本就沒有人再去關注以前如何,現在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