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破壞性最大、最易複發的腎結石
破壞性最大、最易複發的腎結石是鹿角形結石。此類結石多為磷酸銨鎂結石,多存在於腎盂、腎盞內,可以在腎內停留多年而不移動。此類結石常見於並發尿路感染的患者,當結石形成後,易於形成尿路梗阻從而加重感染,使尿液由於易被細菌分解尿素而成為堿性尿液,利於結石的複發。由於結石長期存在腎盂、腎盞內,可使患者腎功能逐漸減退,甚至破壞腎盂及腎盞。手術取石後由於仍然有感染因素存在,因此結石易術後複發。
(二)尿路結石複發的預防
1.腰不疼了,不尿血了也要去看醫生
腎結石引起的腎絞痛可謂是來去匆匆,疼痛發作時病人要求治療的願望和決心非常大,恨不能馬上開刀將石頭取出,當疼痛緩解後有人就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一樣,更不願上醫院去查個明白,這樣就會在身體內埋下“定時炸鹿角形結石彈”。因為當結石比較大、在輸尿管中下移時常常會在某個部位被卡住而停留下來,當結石停留不動,病人的絞痛症狀就會很快消失,許多粗心的病人就自認為病已治愈,讓這塊幸運的結石停留於輸尿管中給腎髒埋下了禍根。
小王就有過這樣一個教訓:5年前曾發作過右腰部的絞痛,上醫院一檢查就診斷為尿石症。B超探查有腎髒積水,醫生給予了止痛、排石治療,很快腰就不疼了,血尿也消失了,身體上什麼感覺也沒有了,醫生叮囑他要複查。但是因為工作繁忙,小王一直沒有去醫院。一晃過了3年多,他漸漸地感覺到勞累後有些右腰痛,5年後,因腰痛加重而就醫才發現右腎已重度積水,腎髒功能幾乎喪失,隻能手術切除患腎。醫生遺憾地告訴小王,導致腎髒損害的禍根就是當年腎絞痛時那塊結石堵塞了輸尿管引起的後果。此時他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5年前埋下的一顆“定時炸彈”摧毀了他的一個腎髒。
2.結石排出了也必須定期去醫院複查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①對絕大多數結石病人來說,排出結石隻是“治標未治本”,導致結石形成的因素並未解決。
也就是說,如果這些造成結石形成的因素還繼續存在的話,結石隨時可能複發。②除了在手術時明確結石已經取淨外,無論采用什麼方法碎石,對於大多數結石病人來說,體內都可能存在一些大小不等的結石碎片。有些結石碎片在X線平片上不一定能顯示出來。如不排淨,這些結石碎片就可能成為以後結石複發的核心。對於那些在手術或碎石治療後明確還有結石碎片的病人更應該進行定期的複查。
3.預防尿路結石複發的藥物
(1)枸櫞酸鉀:
枸櫞酸鉀主要用於遠端腎小管酸中毒、低枸櫞酸尿草酸鈣腎結石、尿酸結石及輕中度高尿酸尿性含鈣結石;配合噻嗪類利尿劑,還可用於吸收性高鈣尿Ⅰ型及腎性高鈣尿症病人,另外,還可用於胱氨酸結石病人用以堿化尿液。枸櫞酸鉀作為防石藥物,研究較多,應用廣泛,效果好,是比較理想的防石藥物。
(2)噻嗪類利尿劑:
噻嗪類利尿劑是唯一具有降低尿鈣排泄的利尿藥物,主要作用於腎遠曲小管,促進鈣的吸收,並可使增高的甲狀旁腺素恢複正常,還可促進尿鎂、鋅的排泄。口服後半小時起作用,約2小時達到高峰,維持12~18小時。噻嗪類利尿劑是治療腎性高鈣尿症較理想的藥物。因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低枸櫞酸尿、低血鉀、低血鎂,所以應考慮同時口服枸櫞酸鉀和氧化鎂。噻嗪類利尿劑和別嘌呤醇使用可治療有高尿酸尿症的Ⅰ型吸收性高鈣尿症。用法與用量:常用的噻嗪類利尿劑有:雙氫氯噻嗪,常用量為50毫克,每日2次;苄氟噻嗪,常用量為5毫克,每天2次;三氯噻嗪常用量為2毫克,每日2次。用法與用量:常用口服(8~16)克/日,分3次。根據需要還可以適當增加用量。
(3)磷酸纖維素鈉:磷酸纖維素鈉為非吸收性離子交換樹脂,口服後可在腸道內與鈣結合成為不溶性複合物,減少腸吸收鈣而使尿鈣排泄降低。本品口服不吸收,在腸道內與鈣鎂等二價離子結合,減少二價離子與草酸的結合,使草酸鹽吸收增多,易繼發高草酸尿症。所以在服藥期間要限製草酸鹽攝入並口服鎂劑。如果用於正常鈣吸收、腎性或再吸收性高鈣尿症病人,可能引起鈣的負平衡和刺激甲狀旁腺,使甲狀旁腺分泌增加。主要用於治療Ⅰ型吸收性高鈣尿症。
用法與用量:常用劑量為10~15克/日,分3次在用餐時服下。
(4)正磷酸鹽:口服正磷酸鹽可減少腸吸收鈣而降低尿鈣,同時增加尿中枸櫞酸和焦磷酸等抑製物的作用。治療期間血尿磷水平明顯增加,常用於治療低磷血性吸收性高鈣尿症及因營養不良引起的膀胱結石病人。用法與用量:常用的為磷酸鈉及磷酸鉀混合物,一般從中性磷酸鹽開始,以後逐漸增加磷酸鈉的含量。成人往往需要1.8克磷的藥物才能發揮作用。
(5)維生素B6:維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三者可相互轉化。口服易吸收,在體內代謝後經尿排出。當人體缺乏維生素B6時乙醛酸在體內代謝過程中不能轉化為甘氨酸而轉化為草酸,使尿草酸排泄增加,促進草酸鈣結石形成。維生素B6常用於高草酸尿症病人,臨床應用表明與氧化鎂等藥物合用,可減少草酸鈣結石的複發。用法與用量:常用量10~20毫克,每日3次口服。維生素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