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調三首 李白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1],春風拂檻露華濃[2]。
若非群玉山頭見[3],會向瑤台月下逢[4]。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5],雲雨巫山枉斷腸[6]。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7],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8],沉香亭北倚闌幹[9]。
注釋
[1]這句說看到雲彩便想到楊妃的衣裳,看到花朵便想到楊妃的容貌。
[2]檻:欄杆。露華:帶露之花。
[3]群玉:山名。《山海經》說,群玉之山為西王母所居之處。
[4]會:應。瑤台:傳說在昆侖山上,西王母的宮殿。這句與上句是讚楊貴妃的美貌,隻有仙界才得見。
[5]這句寫牡丹,以牡丹比楊妃之貌。穠(nóng):花木茂盛。
[6]這句以楚王襯托玄宗,含有古人不及今人之意。
[7]名花:指牡丹,唐朝貴族特別看重牡丹。傾國:這裏指楊妃。
[8]這句是說,君王所愛的名花和美人,能釋解心中所有的愁悶悵恨。解釋:消釋。
[9]沉香亭:在唐興慶宮龍池東北。
簡析
這三首《清平調》(樂曲宮調中的一種)大概是天寶二年(743)春天,李白在長安為翰林供奉時所作。當時,唐明皇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丹,特命李白作新樂章,於是有此三章。第一首從側麵寫出楊貴妃的貌美如花;第二首頭一句仍以花喻人,與上一首鉤連呼應,緊接著以巫山神女和漢宮飛燕來烘托,說她們也未必如現實中的美人;第三首點明妃子和牡丹都常得君王寵愛,有了他們,所有的愁緒都能解除。詩屬歌詠宮廷帝妃生活的豔體詩,雖無太大社會意義,但辭藻華麗、藝術手法高明。
涼州詞[1]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2]。
羌笛何須怨楊柳[3],春風不度玉門關[4]。
注釋
[1]涼州詞:詩題又作《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2]孤城:這裏指玉門關。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這裏是極言其高。
[3]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楊柳:古人有臨別折柳送行的習俗,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羌笛吹奏的《折楊柳》也是懷鄉怨別的曲調,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詩經·小雅·采薇》更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4]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簡析
這是一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詩人把目光由近向遠,描繪出水天相接、山天相連的奇景和“一片孤城”隱約可見的獨特畫麵。然而,這樣蕭索、荒涼的塞外,春風吹不過來,皇帝的恩澤也不能及此,戍邊將士的疾苦可想而知。據《集異記》記載:玄宗開元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以伶人演唱各自詩作情況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就是“黃河遠上白雲間”。其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金縷衣[1] 無名氏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2]
花開堪折直須折[3],莫待無花空折枝[4]。
注釋
[1]金縷衣:綴有金線的衣服,比喻榮華富貴。
[2]惜取:珍惜。
[3]堪:可以,能夠。須:應該。
[4]莫待:不要等到。
簡析
《金縷衣》是中唐時的一首流行歌詞。據說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錡酷愛此詞,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歌詞的作者已不可考。這首詩作或許在藝術上並非最上乘,但“愛惜時光”的主旨和致意殷勤的勸語,無論如何都足以令人感慰並引起共鳴。有一種歌詞,單純而不單調,雖簡單到一兩句話,但反複詠唱,亦能餘音繞梁,這首《金縷衣》就是,尤其貴在它的立意,唐詩三百首以此作結,也是編者勸人及時進取,不要“白了少年頭,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