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3]。

注釋

[1]渭城:就是鹹陽,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浥:濕潤。

[2]客舍:旅館。

[3]陽關:古關名,在甘肅省敦煌西南,由於在玉門關以南,故稱陽關,是出塞必經之地。

簡析

這首《渭城曲》又叫《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當在“安史之亂”以後。當時的社會,各種民族衝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來自西麵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此詩是詩人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時所作,與此同期的詩作還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唐時即被譜成《陽關三疊》,成為餞別的名曲並編入樂府,曆代廣為傳誦。

秋夜曲 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1],輕羅已薄未更衣[2]。

銀箏夜久殷勤弄[3],心怯空房不忍歸。

注釋

[1]桂魄:代指月亮。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有個叫吳剛的人因學仙犯過錯誤,被罰在月中砍桂樹,隨砍隨合。

[2]輕羅:細軟輕薄的絲織品,多用製夏衣。更衣:指換上厚暖的衣服。

[3]弄:彈奏。

簡析

本題屬樂府《雜曲歌辭》,是一首婉轉含蓄的閨怨詩,寫女子在天氣轉涼的初秋月夜衣著單薄、深夜獨自彈琴,表現她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語極委婉,情極細膩,結句尤其精妙。

長信怨[1] 王昌齡

奉帚平明金殿開[2],暫將團扇暫徘徊[3]。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4]。

注釋

[1]長信怨:屬樂府《相和歌·楚調曲》。據《漢書》記載,漢成帝早先最寵班婕妤,後來又寵愛趙飛燕姐妹,婕妤感到處境危險,便請求到長信宮去侍奉太後。長信宮:漢朝太後所居之地。

[2]奉帚平明:意為清早殿門一開,就持著掃帚在打掃。

[3]團扇:相傳班婕妤有《團扇詩》也叫《怨歌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qiè sì)中,恩情中道絕。”以團扇的秋涼不用,比喻失寵被棄。

[4]這兩句是說,班婕妤自歎失寵憔悴,比不上寒鴉的顏色,因為寒鴉從昭陽宮飛來,還帶著太陽的光彩。玉顏:潔美如玉的容顏。日影:指陽光,又暗喻皇帝的恩寵。

簡析

這首宮怨詩是借詠漢班婕妤而慨歎宮女失寵的。詩中前兩句寫班婕妤捧帚打掃宮殿時的偷閑和沉思,表現她孤寂無聊的心情,哀歎她如同團扇的命運。後兩句以寒鴉作比,寫她貌美卻反不及寒鴉的怨情。寒鴉尚能從皇帝身邊飛過,分享皇帝恩德,而自己幽處深宮已不及它,相比之下更見宮人命運之悲。全詩構思奇特,意蘊悠遠,後兩句寫得尤為微妙傳神。

出 塞[1]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2],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3],不教胡馬度陰山[4]。

注釋

[1]出塞:樂府古題,屬《橫吹曲》。也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常用的題目。

[2]這句為互文見義,即明月仍是秦漢時的明月,關塞仍是秦漢時的關塞。

[3]但使:隻要。龍城飛將:並非指一人,實指衛青、李廣,也泛指戍邊名將。龍城:是匈奴的聖地,漢朝大將軍衛青曾奇襲龍城,後與匈奴作戰七戰七勝。李廣也是勇猛善戰,匈奴稱其為“漢之飛將軍”。

[4]胡馬:指西北少數民族入侵的騎兵。陰山:在今內蒙古境內,是我國古代防備匈奴的天然屏障。

簡析

這首《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詩人抓住月照關塞的典型環境,極具概括地從秦漢時代的邊境戰爭寫到唐代,希望朝廷起用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製勝的強烈自信。全詩音韻鏗鏘,氣勢雄渾壯闊,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