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二零零八(1)(2 / 3)

5月11日晚,法國總理蓬皮杜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索邦大學重新開放和複課,法院將對被捕學生提出的釋放要求作出裁決,並許諾政府將與教師、學生一道進行大學的改革。這個講話被認為是對學生的讓步,對警察鎮壓行為的否定。5月13日,被捕的學生獲得釋放,警察從拉丁區撤離,學生重返並占領索邦大學。也是在這一天,巴黎舉行有八十萬人參加的遊行示威,抗議對學生運動的鎮壓。

5月30日,法國總統戴高樂召開內閣會議,然後在電台發表講話。他說,法國已經受到極權主義的威脅,他號召人們立即組織和行動起來,支持政府。在他的呼籲之後,大批支持者走向街頭,舉行大規模的反對學生和工人造反的遊行示威。由此,整個局勢開始逆轉。到了6月中旬,一些大工廠結束了罷工。由於運動中暴力不斷升級,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對學生的同情降低了。

五月風暴開始時如狂飆突發,但一個月就漸趨平靜。由於政府、警察、軍隊的明智和克製,沒有發生開槍鎮壓和大規模流血事件,它不是作為慘案載入史冊。

五月風暴的起因,最根本的是青年學生不滿現狀,感到束縛和無力,他們要想作為真正的社會力量參與和控製社會生活。一位作為學生家長的右翼人士對學生運動這麼說:“二十歲,這是最慷慨忘我、也是最輕率的年齡,人格最容易受損害,同時也絕不妥協。這個青少年期沒有定性、迷迷糊糊、憂心忡忡,一些覬覦權力的人要籠絡他們、蠱惑他們、犧牲他們……但他們必須懂得,與他們的口號相反,權力在票箱裏而不在大街上。”

美國:校園內的革命如果說法國的學生運動引發了工人運動和整個社會的震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那麼美國的學生運動則是局限於大學校園內的文化革命運動。

照一般人的印象,美國的社會主流是保守的,所以才有“美國為什麼沒有社會主義”的問題,但與這種印象相反,美國激進的、批判的思想文化傳統源遠流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垮掉的一代”作為現代文學藝術的一個流派在青年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詩人金斯堡、小說家克魯亞克、伯羅斯等人的作品鼓吹反叛和放蕩形骸的生活,使許多出身於中上層家庭的青年背叛社會的主流價值。而越南戰爭和種族歧視問題則是產生運動和社會動蕩的溫床。

1962年6月,屬於“爭取民主學生社團”的幾十名學生代表齊集密歇根州休侖港市,召開大會並發表《休侖港宣言》。該宣言對美國現行社會政治製度進行分析和批判,呼籲建立確保個人參與和決策的民主社會。這份宣言成了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的綱領性文件,同時也是美國現代曆史上的一個標誌性文獻,而“爭取民主學生社團”則是全美最大的學生組織,成為學生運動的核心力量,到了1968年,它在近四百所大學設有分支機構,其成員多達十萬。

1964年9月,具有左翼激進傳統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爆發一場自由言論運動。這起因於校方發布命令,禁止學生在校內從事與大學事務無關的社會、政治活動。學生舉行抗議集會,校方以紀律為名壓製和開除學生中的活動分子,警察也開到學校,並在衝突中抓捕了大約八百人,學校的教師、教授和大學評議會對學生表示支持。鬥爭延續到1965年初,根據大學評議的提議,大學更換了負責人,新的領導對學生作出讓步,基本上接受了他們的要求,運動以學生的勝利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