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reference_book_ids\":[7120504723236457472]}],\"1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5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隨遇而安》reference_book_ids\":[7046696646163303438,7049709905921444872,6906738892217519112,697507641843043841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Part1 梁啟超家書:你受的苦,必將照亮未來的路
人物介紹:梁啟超(1873 年2 月23 日——1929 年1 月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士紳,很有文化。
因此,梁啟超自幼開始讀書寫字,17 歲便中舉。後師從康有為,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往日本,思想逐漸變得保守,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成為中國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
梁啟超不僅在思想、政治、史學、文學方麵是中國近代的最出色的人才,在教育子女方麵更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梁啟超共有9 個子女,每一個在其所在領域都是一方泰鬥。
長女梁思順:著名詩詞研究專家。編有《藝蘅館詞選》。她在自序中寫道:“令嫻家中頗有藏書,比年以來,盡讀所有詞家專集若選本,手鈔資諷誦,殆二千首,乞丈更為甄別去取,得如千首……”此書多次再版,其不僅是研究梁啟超的重要參考資料,而且非常具有可讀性,深受讀者歡迎。
長子梁思成:著名建築學家。早年在清華大學就讀,後赴美國,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在東北大學創辦了中國北方第一個建築係。在1937 年完成中國第一部《中國建築史》,填補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空白。新中國成立後,他親自領導並參加了國徽圖案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1952 年被任命為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他一生在建築理論、城市規劃理論方麵有很多新穎的觀點。他是中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
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學家。畢業於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後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及人類學,曾參與印第安人古代遺址的發掘工作。回國後,在前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工作,曾參與河南安陽小屯和後岡的發掘,秋季參加山東曆城(今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第二次發掘。1950 年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說:“梁思永是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著名考古學家安誌敏也說他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的開拓者之一。
三子梁思忠: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校和西點軍校,回國後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本來也是大有作為的青年,可惜患上腹膜炎後被貽誤治療了,年僅25 歲就去世了。
次女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
回國後致力於我國圖書館事業。1952 年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1980 年當選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她一生致力於西文編目工作,在這方麵的成就可謂全國數一數二的專家。北大圖書館的幾十萬種西文圖書目錄都是經她親手或指導編製而成。雖然以她個人名義署名的文章不多,但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四子梁思達:著名經濟學家。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係。曾參與編寫《中國近代經濟史》。1965 年他主編了《舊中國機製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
三女梁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赴美國學習美國曆史。先後在山東醫學院、山東省婦聯工作,後被調到北京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她一直從事對外友好聯絡工作,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紅十字會會議。她也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四女梁思寧:南開大學就讀時因日軍轟炸學校而失學。後跟隨梁思懿投奔新四軍,參與革命工作數十年。
五子梁思禮:著名火箭控製係統專家。畢業於辛辛那提大學,獲博士學位。他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之一。1956 年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任自動控製研究室主任,為中國控製係統的從無到有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64 年,我國首個地對地導彈的控製係統負責人之一,使我國的導彈控製係統完全脫離了蘇聯的鉗製。1966 年我們進行的導彈核武器試驗,讓我們進入核大國行列,而這次試驗就有梁思禮的參與。他還是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的遠程液體火箭和長征二號運載箭的副總設計師,負責控製係統工作。在他的主持下我國首次把集成電路用於彈上計算機,並首次以此進行全彈自動化測試。他還參加了1980 年向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的飛行試驗,獲得了1985 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7 年9 月作為全國10 名有突出貢獻的老教授之一,梁思禮獲“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
梁啟超的子女各個優秀,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和梁啟超成功的教育分不開。他沒有限製子女的興趣,而是讓他們跟隨自己的腳步,這才造就了9 個子女分別在不同的領域成為泰山北鬥級的人物。
有誌氣者,就該走在吃苦的路上
家書原文
思順:
這幾天天天盼你的安電,昨天得到一封外國電報以為是了,打開來卻是思成的,大概三五天內,你的好消息也該到哩。
天津這幾天在極混亂極危急中,但住在租界裏安然無事,我天天照常的讀書頑耍,卻像世外桃源一般。
我的病不知不覺間已去得無影無蹤了,並沒有吃藥及施行何種治療,不知怎樣竟自自己會好了。中間因著涼,右膀發痛(也是多年前舊病),牽動著小便也紅了幾天,膀子好後,那老病也跟著好了。
近日最痛快的一件事,是清華完全擺脫,我要求那校長在他自己辭職之前先批準我辭職,已經辦妥了。在這種形勢之下,學生也不再來糾纏,我從此幹幹淨淨,雖十年不到北京,也不發生什麼責任問題,精神上很是愉快。
思成回來的職業,倒是問題,清華已經替他辭掉了,東北大學略已定局,惟現在奉天前途極混沌,學校有無變化,殊不可知,隻好隨遇而安罷,好在他雖暫時不得職業,也沒甚要緊。
你們的問題,早晚也要發生,但半年幾個月內,怕還顧不及此,你們隻好等他怎麼來怎麼順應便是了。
我這幾個月來生活很有規則,每天九時至十二時、三時至五時做些輕微而有趣的功課,五時以後照例不挨書桌子,晚上總是十二點以前上床,床上看書不能免,有時亦到兩點後乃睡著,但早上仍起得不晚。
以上兩紙幾天以前寫的,記不得日子了。
十九日記
三天前得著添丁喜安電,闔家高興之至,你們盼望添個女孩子,卻是王姨早猜定是男孩子,他的理由說是你從前脫掉一個牙,便換來一個男孩,這回脫兩個牙,越發更是男孩,而且還要加倍有出息,這些話都不管他。這個飽受“猶太式胎教”的孩子,還是男孩好些,將來一定是個陶朱公。
這回京津意外安謐,總算萬幸,天津連日有便衣隊滋擾,但鬧不出大事來,河北很遭殃(曹武家裏也搶得精光),租界太便宜了。
思永關在北京多天,現在火車已通,廷燦、阿時昨今先後入京,思永再過兩三天就回來,回來後不再入京,即由津準備行程了。
王姨天天興高采烈的打扮新房,現在竟將舊房子全部粉飾一新了(全家沾新人的光),這麼一來,約也花千元內外。
奉天形勢雖極危險,但東北大學決不至受影響,思成聘書已代收下,每月薪金二百六十五元(係初到校教員中之最高額報酬)。那邊建築事業將來有大發展的機會,比溫柔鄉的清華園強多了。但現在總比不上在北京舒服,不知他們夫婦願意不(尚未得他信,他來信總是很少)。我想有誌氣的孩子,總應該往吃苦路上走。
思永準八月十四由哈爾濱動身,九月初四可到波士頓,屆時決定抽空來坎一行。
家用現尚能敷衍,不消寄來,但日內或者須意外之費五千元,亦未可知(因去年在美國賠款額內補助我一件事業,原定今年還繼續一年,若黨人不願意,我便連去年的也退還他),若需用時,電告你們便是。
我的舊病本來已經好清楚了兩個多月,這兩天內忽然又有點發作(但很輕微),因為批閱清華學生成績,一連趕了三天,便立刻發生影響,真是逼著我做純粹的老太爺生活了。現在功課完全了結(對本年的清華總算全始全終),再好生將養幾天,一定會複元的。
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九日爹爹
家書延伸
吃得了苦,就能成得了器
“自古英雄多磨難”,縱觀古今,但凡是一些有所成就的人都經過百般磨煉,吃過些苦。對於孩子來說吃苦不是壞事,這能真正激發出他們的內在意誌品質。做父母的,用不著害怕讓孩子吃苦,因為那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鍛煉。
齊白石從小就身體不好,幹不了田裏的活兒。家裏人怕勉強他幹下去,他的身體會吃不消,就想讓他學一門手藝,以備將來養家糊口。可是,究竟該學哪一門手藝呢?家人討論了許久,也沒有一個定論。
那時候,齊白石的本家有一位木匠,在當地發展得不錯,碰巧他年初到齊白石家裏拜年,父親就提出來讓兒子跟著他學木匠。幾天後,齊白石拿著進師酒去拜訪那位本家,也就成了他的徒弟。可是時間不長,齊白石就因為體力不支,堅持不下去,被師傅打發了回來。這時候,鄰裏之間就開始說他的閑話了:“那孩子怎麼可能學得成手藝?他就是廢人一個。”齊白石知道後內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可是父親卻對他說:“有出息的人都必須比別人多吃苦。現在的難關,就是老天在考驗你呢。”齊白石聽了,暗下決心,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打倒,一定要幹出一個人樣兒來。
一個月以後,他又拜了一位性情比較溫和的師傅,學的還是木匠。
有一天,他和師傅幹完活回家,在路上遇到了其他三位木匠。那三個人傲慢至極,師傅卻對他們畢恭畢敬。齊白石不解,問道:“他們是木匠,我們也是木匠,憑什麼要對他們畢恭畢敬?”師傅說:“你真不懂規矩。雖然同樣是木匠,可是木匠也分很多種的。我們是木匠之中的大器作,做的都是粗活。他們是小器作,做的是細活。他們能做出很精致細巧的東西,還會雕花。
這種手藝,不是聰明的人,即使學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夠學會。像我們這樣的人,怎麼能跟他們平起平坐呢?”齊白石聽了,很不服氣,一心想要學成小器作,看他們還敢不敢小瞧人。
他投師到了周之美的門下,改學雕花。這位周師傅的雕刻手藝遠近聞名,尤其是用平刀雕刻人物,技術獨一無二。齊白石很喜歡這門手藝,可是由於他的基礎不好,總是出錯,師傅經常會責罵他,這時,父親都會鼓勵他說:“一定要堅持,隻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
在父親的鼓勵下,齊白石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學會了師傅的平刀雕刻技術。他還在學到的技藝的基礎上,琢磨改進了圓刀法,把平日裏自己所畫的花卉和果實加入到代代相傳一成不變的傳統圖案中,又根據鄉裏人喜聞樂見的吉慶詞勾摹出許多人物,創造出了很多花樣,很受鄉親們的歡迎。漸漸地,齊白石成了方圓百裏以內最有名的木匠。
齊白石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少年從平凡走向成功的奮鬥的一生。他的父母教給他的,是在困難中堅持,在苦難中進取,使得他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因為豐富的人生閱曆而收獲了更多的財富。
然而,在現今社會,更多的父母見不得孩子吃苦。他們為孩子付出的愛之深,做出的犧牲之巨,是曆年來少見的。雖然苦勞與功勞並不衝突,但是如果隻一味地滿足孩子,而不講究教育的理性;如果隻管為孩子奉獻和犧牲,而不給他們鍛煉自己的機會,習慣了為孩子包辦一切而不肯撤退,隻為讓孩子少吃苦,那麼,這種教育方式將會隻有苦勞而沒有功勞。
令人擔心的是,很多父母都深陷在對孩子的愛的誤區裏,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們借助自己的一切力量防止孩子受苦,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愛、最優的成長環境。可是,家長就算把自己的一切,財富、地位、時間和精力都交到孩子的手上,孩子也未必會終生幸福。隻有讓他們在痛苦中鍛煉,在困難中超越自己,學會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謀生,他們才會懂得如何追求自己的目標,並且在追逐之後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家書點睛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教給孩子如何消化那些痛苦的方法,幫助孩子把負麵的東西變成促進他進步的正麵的能量。他們不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孩子吃苦,而會在孩子處於苦難之中、麵臨生活的考驗時,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堅強地麵對。
天下的事業無所謂大小
家書原文
寶貝思順:
昨天鬆坡圖書館成立(館在北海快雪堂,地方好極了,你還不知道呢,我每來複四日住清華,三日住城裏,入城即住館中),熱鬧了一天。
今天我一個人獨住在館裏,天陰雨,我讀了一天的書,晚間獨酌醉了(好孩子別要著急,我並有恁麼醉,酒亦不是常常多吃的),書也不讀了。找我最愛的孩子談談罷,談什麼呢,想不起來了。哦,想起來了。
你報告希哲在那邊商民愛戴的情形,令我喜歡得了不得。我常想,一個人要用其所長(人才經濟主義)。希哲若在國內混沌社會裏頭混,便一點看不出本領,當領事真是模範領事了。我常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其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隻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希哲這樣勤勤懇懇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間堂堂的一個人,我實在喜歡他。
好孩子,你氣不分弟弟妹妹們,希哲又氣不分你,有趣得很(你請你媽媽和我打弟弟們替你出氣,你媽媽給思成們的信幫他們、他們都拍手歡呼勝利,我說我幫我的思順,他們淘氣實在該打)。平心而論,愛女兒那裏會不愛女婿呢,但總是間接地愛,是不能為諱的。徽音我也很愛他,我常和你媽媽說,又得一個可愛的女兒。但要我愛他和愛你一樣,終久是不可能的。
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的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製度。好孩子,你想希哲如何,老夫眼力不錯罷。徽音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後你弟弟妹妹們個個都如此。(這是父母對於兒女最後的責任)我希望普天下的婚姻都像我們家孩子一樣,唉!但也太費心力了。像你這樣有恁麼多弟弟妹妹,老年心血都會被你們絞盡了,你們兩個大的我所盡力總算成功,但也是各人緣法僥幸碰著,如何能確有把握呢?好孩子,你說我往後還是少管你們閑事好呀,還是多操心呢?
你媽媽在家寂寞得很,常和我說放暑假時候很高興,孩子們都上學便悶得慌,這也是沒有法的事。像我這樣一個人,獨處一年我也不悶,因為我做我的學問便已忙不過來。但天下人能有幾個像我這種脾氣呢?
王姑娘近來體氣大壞(因為你那兩個殤弟產後缺保養),我很擔心,他也是我們家庭極重要的人物。他很能伺候我,分你們許多責任,你不妨常常寫些信給他,令他歡喜。
我本來答應過莊莊,明年暑假絕對不講演,帶著你們頑一個夏天,但前幾天我已經答應中國公學暑期學校講一月了(他們苦苦要我,我耳朵軟答應了)。我明春要到陝西講演一個月,你回來的時候還不知我在家不呢,酒醒了不談了。
耶告(這兩個字是王右軍給他兒女信劄的署名法)。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五日
家書延伸
踏實做事,從最基礎的開始做起
很多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夠一飛衝天。
願望都是好的,但要想成為人中龍鳳,最關鍵的一點,是要踏實做事,一點點做起,從最基礎的開始做起。隻有踏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輝煌。
俞敏洪的父親是個木匠,在家鄉一帶小有名氣,所以在村子裏,隻要有人家蓋房子,一般都會請他的父親去幫忙。
俞敏洪從小就發現父親有一個奇怪的愛好,喜歡撿拾碎磚頭。因為他父親常幫別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會把別人丟棄不要的碎磚亂瓦撿回來,或一塊兩塊,或三塊五塊。有時候在路上走,看見路邊有磚頭或石塊,他也會撿起來帶回家。
這樣久而久之,俞敏洪家的院子裏就多出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磚頭碎瓦堆。
在俞敏洪看來,這無異於一個累贅,沒有用處的磚頭碎瓦堆在家裏,隻會讓原本不大的院子顯得更加狹小和淩亂。
然而,等磚頭碎瓦堆積到一定的高度後,俞敏洪的父親開始在院子一角的空地上測量、開溝挖地基、和泥砌牆,用那堆碎磚左拚右湊,一間有模有樣的小房子拔地而起。房子建好後,父親把養在露天到處亂跑的豬和羊趕進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掃幹淨,幹淨漂亮的房子和院子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俞敏洪的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羨慕的院子和豬舍了。
父親做的這件事給俞敏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當時小小年紀的他看來,父親就像一個魔術師,竟然把一堆無用的碎磚瓦,變成了一間美麗的房子。
他覺得父親很了不起,這件事也深深影響著俞敏洪此後做人做事的態度,無論是在上大學的日子裏,還是在新東方的創業曆程中,這種精神力量一直激勵著俞敏洪,也成了他做事的指導思想。
俞敏洪認為,“從一塊磚頭到一堆磚頭,最後變成一間小房子,我父親向我闡釋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奧秘。一塊磚沒有什麼用,一堆磚也沒有什麼用,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個造房子的目標,那麼擁有天下所有的磚頭也是一堆廢物。如果隻有造房子的想法,而沒有磚頭,目標也沒法實現。當時我家窮得幾乎連吃飯都成問題,自然沒有錢去買磚,但我父親沒有放棄,日複一日撿磚頭碎瓦,終於有一天有了足夠的磚頭來造心中的房子”。
因此,俞敏洪在做事之前,一般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麼?因為盲目做事情就像撿了一堆磚頭而不知道幹什麼一樣,隻會浪費自己的生命。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撿多少磚頭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後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磚頭不是一天就能撿夠的。”
俞敏洪剛開始辦培訓班的時候,招生是最大的困難。讓消費者知道自己的產品,需要營銷者的宣傳。俞敏洪當時唯一能想到的宣傳手段就是貼廣告。
上午和晚上,他去各大學校裏張貼廣告——除了北大,下午就在中關村第二小學傳達室門外的小桌子前守著,向每一個前來的學生苦心講解。有時候講解一天,也沒有一個人報名。
為什麼招生難?俞敏洪總結了原因:自己招生的位置是中關村二小的傳達室門口,隻擺著一個小學生用的旗子、桌子,這種招生環境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個有實力的培訓機構,反而更像是一個皮包公司。當時俞敏洪的好幾個競爭對手已經在寬敞的辦公樓裏招生,教學設施也很完備,而北大的培訓班是在古色古香的房子裏招生,他們一看就是有實力的。
白天,俞敏洪去清華、人大、北師大幾個大學貼宣傳廣告,而北大隻能到晚上去貼,主要是怕被以前的同事和學生見到,生怕他們說:“你看,俞敏洪離開北大就是幹不成事。”想著自己現在窮困潦倒,俞敏洪還真有點懷念當初在北大的時光,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自己已經無路可退,從離開北大的那一刻,身後就已經是萬丈懸崖。
新東方流傳著俞敏洪的一個笑話:俞敏洪最喜歡的東西是電線杆。即使到今天這個位置,俞敏洪依然對自己當初張貼廣告的場景記憶猶新:穿著軍大衣,騎著破自行車,手裏拎著裝有糨糊的罐子,這個柱子上刷一下貼一張,那個牆麵上刷一下貼一張,有時寒風凜冽,就從大衣兜裏掏出二鍋頭喝上兩口,一是暖暖身子,二是“酒壯人膽”。
用徐小平的話說:“新東方是靠老俞在電線杆上,一張一張貼廣告貼出來的。”雖然手拿刷子張貼廣告是俞敏洪宣傳自己的手段,而且效果還不盡如人意,但是他逐漸找到了門路,一點一點發現培訓事業的方向,慢慢地,新東方就成型了。
俞敏洪自己也說過:“隻有慢慢地一步一步把事情幹成,每一步都給自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每一步都給自己一個良好的交代,再向未來更高處走去的人,才能夠把事情真正地做成功。”
俞敏洪把創業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馬雲為代表。他們是從零開始,白手起家,俞敏洪自己也是這樣。一種是以楊元慶為代表。他們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再次做出一番景象,楊元慶就是接柳傳誌的班,這也屬於創業。
一個人的成長和成熟都是慢慢蓄積的,就像一棵樹長大也是慢慢長大的一樣,沒有一夜之間就能長大的樹,也沒有一下子就能創業成功的人。
俞敏洪30 歲才開始創業,將近40 歲才算小有所成,新東方也是慢慢壯大的。很多人在創業之初最困難的是不知道怎麼挖得第一桶金,如何讓消費群了解自己的產品信息,俞敏洪用他的親身經曆向年輕人展示了一個製勝武器——免費。
剛開始張貼廣告的宣傳手段並沒有什麼效果,但是俞敏洪還是堅持,重複著刷刷貼貼的工作,想著每天進步一點點。他始終相信:可能堅持一百次還是失敗,但是,也許堅持到第一百零一次時就成功了。慢慢堅持下來,他發現自己變了,變得有耐心,變得更沉著。
忽然有一天,俞敏洪突發奇想,能不能來一次免費講座,讓學生們免費來聽我講課。於是,他把廣告修改一番,開始張貼免費講課的小廣告,他特意標注“原北京大學老師俞敏洪”的字樣。從北大離開的一段時間裏,俞敏洪還是沿用了這個頭銜,當然這個頭銜不是子虛烏有,北大也不能單方麵否認,這就相當於打了個擦邊球。雖然他離開了北大,但是北大的聲望無形中給了他很多支持。
第一次免費講座是1991 年初,當天晚上,人數很快就超過俞敏洪的預想。講座是下午6 點正式開始,在此之前,原本隻能容納幾十人的教室已經裏裏外外聚集了500 多人。俞敏洪臨時決定把課堂搬到小操場上,他的第一堂免費講座就是在黑暗中開始和結束的。
小小的免費廣告竟然有如此大的反響,這是俞敏洪萬萬沒想到的。他總結出兩點原因:第一,這是免費的托福講座;第二,講課的是北大老師。學生聽了兩個小時覺得俞敏洪講課水平還不錯,等到他再去招生的時候,大家心裏就有譜了。
但是,免費講座不能馬上停,如果來500 個人你說要當場收費,那麼估計學生一下子就跑光了。後來,俞敏洪想到一個辦法,開一個免費的班,這個班一共有40 堂課,前麵20 堂課是免費的,後麵20 堂課是收費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你聽完前20 堂課後不想交費可以隨時離開,當然後麵的20堂課你是不能再聽。但是,俞敏洪向來的學生保證,最精華的部分都會在前20 堂課裏講完。到最後,來的80 人中隻有兩個人中途離開,其他人都上完了全部課程。
俞敏洪認為免費講座的招生方式算是成功了,這個模式是他獨創的,他沒人可以模仿,也沒人給他出主意。當時他又想,單單是這七八十個人還不足以傳播名氣,還需要其他方法來擴大招生,那就需要更大的場地,需要到各大高校去。
1993 年12 月,一次在當時的北京圖書館的講座是俞敏洪難以忘懷的。
對於能容納1200 人的場地,俞敏洪自己也沒有信心能來多少人,他估摸著也就幾百人。誰知道,一下子來了4000 多人。當時正是寒冬,俞敏洪穿著大衣都覺得冷,那些進不去的學生隻好在門外凍著。門外的同學憤怒異常,有的人就開始推報告廳的門,甚至砸玻璃,結果招來幾十個警察。警察們站成一排擋在前麵,可是學生們根本不買賬,把警察推開繼續推大門。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俞敏洪覺得自己該出去處理一下,也許自己能平息學生們的怒氣。他不顧警察的勸阻,把裏麵的課交給其他同事代講,自己走出大門,站在一個大垃圾桶上開始了講課。講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出來的時候沒有穿大衣,隻穿了一件襯衫,凍得直發抖。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學生們的怒氣慢慢消去,一個個都變得高興起來,有的學生還把自己的大衣遞給他。這邊講完,那邊警察就把俞敏洪帶走了,罪名是“擾亂公共秩序”。
俞敏洪自己也說過:“新東方的成功和我設計的免費講座有關。前期創業的時候,因為招生和宣傳的需要,我經常舉辦一些免費的講座,這些免費講座就變成了我最大的殺手鐧。”為什麼免費講座能成功呢?俞敏洪還是很理解學生的,好學的學生還是有很多的,隻是大家的積極性都被照本宣科的傳統教學所壓製,而他則想方設法地激發大家的動力。他的講座是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上不說廢話,內容豐富並且符合主題,加上自己獨有的幽默,他的課自然能吸引大量的學生。
人要有誌向,但不能空有誌向,還應該將它落在實處,不能眼高手低,而要腳踏實地。從基礎做起,然後一路堅持,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忽視基礎,想要一蹴而就,隻能是癡人說夢。
家書點睛
中國的先賢們一直言傳身教著“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