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胡雪岩做事之道:泰然之要(1)(1 / 3)

胡雪岩箴言

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沉住氣,達到泰然處之而不亂的境界。

箴言解讀

胡雪岩的這種境界來自於他的對己泰然,對事泰然。

對己泰然是充分相信自己,什麼時候都能不放棄對自己的信心。對事泰然就是勇於決斷,對於事情的結果拿得起,放得下。處事泰然造就了胡雪岩這個“一等一”的成功商人。

一、即使破產,也淡然處之

胡雪岩由於涉足官場,最後成為了左宗棠與李鴻章的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被朝廷革職抄家。又由於投資千萬兩白銀的絲繭以壟斷洋人收購生絲的價格,而被外國商人聯合抵製,最終生絲爛在倉庫,自己也血本無歸。接踵而至的就是錢莊被擠兌,最終關門歇業。他建立的由錢莊、票號、典當行、藥局組成的商業王國也在短期內迅速頹傾,造成了晚清最為重大的金融風暴。經曆了這樣的巨變,好像一夜之間從富可敵國到一貧如洗,一般人可能承受不了這樣的事實,就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恐怕也會驚慌失措。但是胡雪岩沒有,他說:“本來我什麼都不是,現在沒錢了,吃過,見過,玩過,樂過,最多赤條條來,再赤條條去。”他能夠在失敗看淡成功而安然回歸曾經的一無所有,不愧為一代商聖。

胡雪岩死於1885年,終年62歲。他死時家財已經散盡,陪伴在他身旁的沒有幾個人。當朝廷派人來抄家的時侯,他剛好在前一天逝去,隻留下七尺薄桐棺,租來的小屋中一燈如豆。原來的富麗堂皇的住宅與胡慶餘堂已經易主,連抄家的官員都說道,真是人亡財盡,無產可封。而他最後葬在何處也一直是個謎,直到100多年之後才被人發現。

胡雪岩得到的稱譽和名號實在太多,有的人稱他為“經營之神”,有的人把他和古時候的陶朱公並論,稱他為“商聖”,也有人認為他不過是一名投機家。

當代企業家王石在造訪《紅樓夢》故事中的發生地榮德生故居後,在博客上寫道:“胡雪岩從未致力於投資新式工廠、改良工藝、提高質量,而是留戀於囤積居奇、大進大出的生絲投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並不算是一個企業家,而隻是一個絲業流通領域的商人。”

後來,2006年的夏天,王石去杭州旅遊,在專門拜訪了杭州城中的胡雪岩故居、以及一直營業到現在的胡慶餘堂後,他對胡雪岩的評價卻發生了變化。

看到胡慶餘堂中的“戒欺”牌匾,他看到胡雪岩作為一名經營者濟世救人的決心和對生命的尊重,以及道德上的高尚。正是由於這種道德的存在,胡雪岩“采辦務真,修製務精”的訓言成為了胡慶餘堂的店規,從而製造出了一批批價真貨實的良藥。他還常常教導店中夥計:顧客乃養命之源。意思就是顧客是衣食父母。在120年前的社會中,他就能提出這種“客戶至上”的經營理念,真是令人佩服。實際上,現代的很多企業家都達不到胡雪岩的那種水平。

胡雪岩雖然曾經擁有世人無可匹敵的財富,但是對於錢財卻也看得很輕。在他事業發展的時期,他涉足官場,並漸漸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因為他的政治後台左宗棠一脈,從而被無奈地卷入了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政治鬥爭之中。巨大的商業王國一夕垮台,還被革職抄家。在家財還未散盡時,一直陪伴他走到最後的羅四太太勸他將家中各房中的現銀、金條、珠寶、古董等約價值230萬兩銀子的金銀珠寶先行藏匿,以便作為以後東山再起的資本,胡雪岩沒有同意,他說:

“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屬於我的終究會得到,既然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又何必這樣勞費心力呢。”

王石對於胡雪岩看淡錢財的態度十分佩服。他在博客中評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