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可能的應用(2 / 2)

——貝爾費歐

“欲窺地球真貌,小而藍而美,漂浮於永恒的寧靜,須視我們自己為地球上共乘的乘客,為永恒寒冷當中明亮美麗的手足,真正知曉彼此的手足。”

——阿契博得·麥克列許 美國詩人

“所有革命性的構想,都會曆經3個階段,這3個階段可以總結為以下幾種反應:1.太瘋狂了,別浪費我的時間;2.可能可行,但不值得嚐試;3.我一直都認為,這是個好主意。”

——阿瑟·克拉克 科幻小說作家

“我們找到了未來的火箭彈頭,就是我們自己!就是人類:這種碳基的、能自我複製的火箭彈頭,在家裏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製造出來。”

——蓋瑞·馬林尼亞克 X大獎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大家都知道,我們為了地球上的資源發動戰爭,而地球就像在資源充裕的超市中,一塊小小的麵包屑。我們取得這些資源的能力,能帶給地球上的人更高的生活水平,而這種能力卻有爭議。”

——戴曼迪斯

“即使我們將地球上所有的土地挖鑿半哩深,將地表挖得千瘡百孔,移除整個地球1/10的體積,所能得到的礦物也將隻是3顆最大隕石所含礦物的1%。地球上我們所珍視的各種資源,不論是金屬、礦物、地產還是能源,在太空中都是取之不盡。”

——傑洛·歐尼爾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

“參加X大獎不是為了科技發展,甚至不是為了能立刻獲得商業利益,或是靠民營太空飛行來賺錢。純粹隻想要證明,太空飛行是確實可以辦得到的,並且要打破藩籬,讓其他帶著更好的構想與更多資金的人投身其中,並且說:‘是啊,他們已經指引出方向,我要追隨他們的腳步。’”

——布萊恩·芬尼 達文西計劃首席執行官,X大獎參賽者

“這個產業目前所處的階段,是專為眼光遠大的人、不怕死的人,還有探險家所設的特區。這些人願意冒險飛行,嚐試新科技。這些人並不期待,也不應期待政府的保護,這種保護隻會扼殺他們的創新力。”

——雪伍·鮑勒特 紐約州眾議員

“今日我所描述的願景,是一段旅程,不是一場競賽,我呼籲其他國家,帶著合作精神與友誼,跟我們一起參與這段旅程。我們選擇去探索太空,是因為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並提振我們的國家精神。”

——小布什 美國總統

“太空總署在20世紀50年代晚期發出重重一擊,讓一般大眾相信,隻有政府花費數十億美元的大規模計劃,才能將人送到太空去,把科幻小說的情節一舉抹殺。在那之前大家都認為,業餘人士自己建造載具飛往太空,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實現,如同過去各種各樣產業興起的過程一樣。畢竟,如果不是心意堅決、才華洋溢的業餘人士,又有誰能建造出最早的汽車與飛機。很多科幻小說都是源自於真正有可能實現的構想,而且很快就會成真,說不定就會發生在閱讀小說的人身上。但是到了60年代,這類情節似乎就變成無可救藥的荒誕與過時。不僅作家這麼認為,而且讀者也同意,業餘人士與小型企業都無法去蓋州際高速公路,建造宇宙飛船就更不用說了。不過這也沒關係,因為太空總署正努力設法登上月球,花費高得嚇人,卻沒人在意,因為總是會有經費,而且很多人認為這些錢花得值得,就像是為了人類未來進入太空所付的頭期款。80年代,民眾對於太空旅行的興趣逐漸淡去,也不再認為自己活在太空時代。沒有發生什麼真正新鮮的事情,也沒有人在開發新的未知領域,至少不是由人類親自執行。也因為政府的大型太空獨占事業,無法在過去美蘇競相登月的基礎上締造具體成果,大多數人就認定沒有人能做得到。看來人類似乎真的注定要死守地球,無法超越航天飛機的低地球軌道飛行。直到舉辦X大獎,一切開始改觀。20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第一次成功駕駛有動力飛行器的100周年,一艘由X大獎參賽者建造的宇宙飛船以超音速飛行,這項紀錄從未出現在私人製造的航空器上,而且還飛到了6.78萬英呎的高空,再平安返回莫哈維。從那時起,第二個太空時代的故事就此揭開序幕。”

——貝爾費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