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遊業(2 / 2)

——貝爾費歐

顯然,現階段太空旅行的最高目標,是要真正把人送進地球軌道,而不隻是短短幾分鍾的次軌道飛行體驗。然而,要達成這個目標,還有許多棘手的技術問題有待克服。要進入地球軌道飛行,飛行器必須要能加速至時速1萬7,500哩,也就是大約7馬赫左右。換句話說,要進入地球軌道飛行,所需燃料大約是次軌道飛行器的25倍,這類飛行器就類似贏得X大獎的宇宙飛船一號。這也就是為何商業衛星通訊業者要開價3,000萬美元以上,才能讓衛星進入地球軌道。

雖然物理定律加諸了各種沉重的挑戰,仍然有為數不少的私人企業全力研發推進係統,希望最後能夠有充足的動力把衛星送進地球軌道,並且最終能夠達成地球軌道的太空旅行。一家名為“太空探險科技”簡稱“太空X”的公司正在研發可重複使用的噴射推進係統,希望能將衛星發射的費用從現今超過3,000萬美元,降低到600萬美元至700萬美元。

“過去所建造的每套人造衛星發射器,上麵的零件都不能重複使用,這是造成衛星發射價格駭人的一大原因。隻要想象一下,如果一架波音737客機隻進行單次飛越大西洋的載客飛行就要報廢,會是什麼狀況,應該就可以了解今日衛星發射產業麵臨的一部分問題。航空公司光是為了回收成本,還不要想獲利,向每位乘客收取的就不會隻是搭乘的費用,還得包括飛機的製造費用。機票的價格可能高達每張40萬美元,也就會造成隻有極少數乘客能搭乘,至於飛越大西洋的班機就更少了。衛星發射業者寥寥可數,而且所能提供的服務內容也乏善可陳,道理就在這裏。但假設發射衛星的價格可以大幅降低,局麵又將會是如何?如果一家中型企業或是大學就有能力發射衛星,那又將如何?沒有人知道發射衛星的新市場會怎麼開展,但是伊隆·馬斯克相信,他可以獲得的生意,將會高過完成真正使命所需的資金。”

——貝爾費歐

“太空X”的創辦人伊隆·馬斯克,是一位33歲的南非青年,主修物理,因為早期投資各家網絡公司而致富,投資的公司包括Zip2(康柏計算機以2,200萬美元將之購並)以及Paypal(以15億美元售給eBay,馬斯克本人淨得超過2億美元)。馬斯克的長期目標在於,要讓火星成為人類的殖民地。他認為,能夠用低廉價格發射商用衛星,對於人類獲得太空飛行的技術能力,會是不錯的墊腳石。

“運輸對於任何事業計劃而言,都是基本的投資,因此我認為未來將會產生許多新的應用,是今天大家想都想不到的。而最重要的商機大概就是,想上太空的人。”

——馬斯克

為了壓低發射衛星的成本,太空X找出5項成本要素,並且正設法努力逐步降低:

■經常費用——以支出較低的小型新創企業,來取代像太空總署這種科層龐雜的組織。

■火箭引擎——以簡單的兩段式火箭來取代設計複雜的火箭引擎,兩段式火箭的操控與管理係統都比較簡單。

■結構——火箭機身、燃料槽與氧化劑槽。同樣地,遵循設計簡單的原則,就可以排除不必要的複雜問題,借此降低成本。

■航空電子——精密的計算機與軟件,能夠用來控製其他組件,導引火箭飛往預定的方向。

■發射作業——太空X的發射團隊隻要12人到15人就能做到,一般衛星發射公司通常要用到3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