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丹有信心,要建造出價格適中、結構又安全的宇宙飛船,自己的設計概念是關鍵。在著手設計宇宙飛船時,魯丹原本的設計方向是太空艙而不是飛機,因為在重返大氣層時,如果飛機無法正確定位,後果將不堪設想。現在他有辦法確保宇宙飛船在重返大氣層的方向一定能夠正確,於是便熱切地往前邁進。
“魯丹並沒有花太多時間,便初步規劃出由子、母船組成的自製宇宙飛船。可動式尾桁與乘載人數決定了宇宙飛船的基本形狀。現在這艘宇宙飛船改造變成太空飛機,而不是裝於彈道飛彈頂端的太空艙,其中一人會成為真正的飛行員,而不是隻在適當的時機觸動按鈕或操縱遊戲杆,另外兩人則是純粹搭乘的旅客。由3名航天員共同操控宇宙飛船固然不錯,然而魯丹這項新設計兼顧多項優點,因此決定不再走回頭路。他讓宇宙飛船可以享有飛機的操控方便與精準,又可以像宇宙飛船安全無憂重返大氣層。現在欠缺的就隻是金主,當然,還有火箭引擎。”
——貝爾費歐
在尚未找到金援之前,魯丹先解決了火箭引擎方麵的難題。魯丹原本想使用液態燃料火箭引擎,就像是以前太空總署在阿波羅太空任務中使用的一樣,但是他擔心這類引擎太過複雜,而且還伴隨使用上的危險。另一個選項則是考慮固態燃料火箭引擎,太空總署發射航天飛機就是使用這種引擎。這種引擎產生的推進力比不上液態燃料引擎,但是相較之下更安全,因為固態燃料與氧化劑是在引擎的製造過程中就已經注入,可以使發射工作更為單純。固態燃料火箭引擎唯一的潛在缺點是,隻要一點燃就無法熄火或減低速度,引擎會把所有燃料都燃燒殆盡,萬一宇宙飛船發生其他問題,這可能會是個麻煩。
第3種選擇則是使用混合燃料火箭引擎,這種引擎除了使用固態燃料,也使用液態或氣體氧化劑。當氧化劑流入,火箭引擎就會產生推進力;如果關閉氧化劑,引擎就會熄火。混合燃料火箭引擎效能比不上純粹使用液態燃料或固態燃料的引擎,然而混合燃料可以調節流量,則是一大利多。在尋求幾種替代方案之後,魯丹決定選用混合燃料火箭引擎來搭載自己設計的宇宙飛船。
“我很清楚自己不能使用固態燃料引擎飛機來進行挑戰極限的測試,因為如果無法讓引擎熄火,這會非常危險。如果從未把飛行速度拉到一定的馬赫數,又無法讓引擎熄火,那實在太危險。”
——魯丹
最後提供這項研發計劃資金的金主,是微軟的共同創辦人、億萬富豪保羅·艾倫。艾倫成長於為20世紀60年代,經曆過太空總署進行雙子星、水星與阿波羅計劃那段令人興奮的日子。艾倫對太空十分熱衷,所以對他來說,讚助研發X大獎級的宇宙飛船便相當說得通,要促使大家能夠在負擔得起的價格之下,更頻繁進行太空旅遊,這是個不錯的開始。艾倫相信,魯丹的組織很有機會確實做到。曆經幾個月的討論之後,艾倫在2001年3月同意讚助魯丹至少2,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