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大獎緣起(1 / 1)

【前情】

商業航空產業今日的規模高達數十億美元,然而奠定產業基礎的卻不是政府資金或是各項緊密協調的研發計劃,反而是奠基於當時知名機構與人士提供的一係列獎金,而競逐這些獎金的則是一群門外漢、獨立發明家和業餘飛行愛好者。舉例來說:

·獎金1萬法郎,征求能夠持續飛行15分鍾的人。

·獎金1萬英鎊,征求第一位能不著陸飛越大西洋的人。

·獎金1萬美元,征求第一位能夠從紐約飛至紐約州首府阿爾巴尼市的人,航程約134哩。

·獎金2萬5千美元,征求第一位能夠從紐約不著陸直飛巴黎的人,這筆獎金在1927年5月由查爾斯·林白駕駛“聖路易精神號”贏得。

【主文】

創業家彼得·戴曼迪斯在讀了林白的自傳之後才明白,原來林白之所以挑戰不著陸從紐約直飛巴黎,最主要隻是為了贏得獎金,而不是想成為首度完成壯舉的英雄。戴曼迪斯在讀林白自傳時想到,既然提供獎金促成了商業航空產業的建立,或許也可以采用相同模式,推出一般人負擔得起的太空旅遊。戴曼迪斯推斷,要挑戰一般人對於太空探險的認知,這是個非常理想的方法,原本大家總認為太空探險太過昂貴,非得要有政府資源的挹注才有機會實現。

因此戴曼迪斯開始推動這項構想,也就是後來的“X大獎”。他認為這項目標為促成首次商業太空飛行的大獎,獎金規模必須足以引人注目,而獲獎的成果也必須是目前技術能夠做到的。在經過一段時間與各方討論之後,戴曼迪斯將第一次X大獎的金額定為1,000萬美金,隻要有人能夠達成次軌道飛行就可以獲獎,也就是讓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然後安全返回地球,不必真正繞行地球一周。美國太空總署早期的水星計劃,就是以次軌道飛行為目標,而戴曼迪斯認為,這對於私人太空產業而言,會是理想的第一步。

在這樣的想法之下,戴曼迪斯擬出了獎金1,000萬美元的X大獎參賽規則。要贏得X大獎,必須達成下列要求:

·在全無政府的補助之下,建造一艘載人宇宙飛船。

·用這艘宇宙飛船將3個人送上海拔100公裏的高空,並順利返回地球。

·在2星期內,以同一艘宇宙飛船再次做到第2項步驟。

“要進入100公裏高空,獲勝的宇宙飛船速度勢必要達到3馬赫,也就是3倍音速。雖然這跟進入地球軌道比起來,隻需用1/25的能源,但速度仍然比現今任何私人航空器還要快。即便宇宙飛船能以傳統的噴射引擎或氣球爬升到低海拔的高度,最後要進入太空仍然要靠火箭引擎。宇宙飛船必須要有維生係統來維持駕駛員與乘客的生命,讓他們能夠回到大氣層,還要有輔助推進器引導宇宙飛船順利重回大氣層。宇宙飛船必須堅固耐用,能夠禁得起3馬赫高速產生的高熱與衝擊,而且還要能夠以良好的狀態著陸,才能在2星期內再度航行。整艘宇宙飛船以及引擎與油槽都必須要能重複使用。”

——貝爾費歐

另外仍有一些小細節必須處理,例如大獎的1,000萬美元獎金該從何而來等,不過戴曼迪斯立刻著手進行,他首先獲得了合夥人拜倫·李契騰博格的協助,創設“X大獎基金會”,另外接洽林白的孫子艾瑞克·林白,邀請他受聘為X大獎的發言人兼理事。X大獎基金會設立於聖路易科學中心,於1996年5月18日舉行成立大會。在成立大會上與戴曼迪斯同台的除了艾瑞克之外,還包括阿波羅11號中進行月球漫步的巴茲·奧德林,以及太空總署署長丹·高登,高登並盛讚X大獎是一場“崇高的冒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