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軍備競賽(4)(3 / 3)

軍事專家們預言: 在未來戰場上, 次聲致聾武器與激光致盲武器將配合使用, 使對方的作戰人員成為聾子和瞎子, 使之完全喪失作戰能力甚至自行死亡。

基因武器

在介紹基因武器之前, 這裏先簡單說說什麼是基因。

基因是控製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 它是由DNA 構成的。DNA 是構成基因的物質基礎。在生物工程中, 用來控製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就是DNA中所包含的四種核苷酸。組成DNA 的核苷酸雖然隻有這麼四種, 但它們可以有許許多多的排列順序, 而不同的排列順序就可以決定不同的信息, 即遺傳密碼。

基因武器又稱遺傳武器。它是采用遺傳工程的方法, 按照設計製造者的意圖, 通過基因重組, 即通過重新排列DNA 中那四種核對酸的排列順序, 把一些特殊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微生物體內, 使之成為一種具有顯著抗藥性的致病菌。例如人體內的大腸杆菌本來是一種非致病微生物, 在通過改變其基因之後, 就變成了一種致病菌。

由於這種致病菌利用了人種生化特征上的差異, 因此它隻對特定遺傳型的人種才具有致病作用, 而對除此以外的其他人種並不起作用。這樣,基因武器的設計製造者就可以“有選擇性地” 利用這種武器來對某些特定的人種進行殺傷, 而不會同時傷害處在同一環境中的其他人種。

基因武器正是通過致病基因來感染人體的, 而人們所感染的致病基因, 隻有設計者才能知道其遺傳密碼, 因而也隻有他們才能夠解救染病者。這正是“解鈴還需係鈴人”! 其他人要在短期內來“破譯” 這種密碼是不大可能辦到的。因此受害者隻能坐以待斃, 其他旁觀者“愛莫能助”!

盡管基因武器目前還隻是處於研究探索階段, 但它已經引起一些有責任感的科學家的憂慮。這種憂慮, 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愛因斯坦等著名科學家對於原子武器的憂慮。

軍用機器人

據專家們估計, 機器人產業將會成為21 世紀少數幾項能主宰經濟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就像汽車、化工、鋼鐵等工業曾經主宰了20 世紀60~70年代的經濟一樣。隨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機器人的勞動分工也越來越細, 包括工業機器人、農牧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軍用機器人、極限作業機器人、太空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等。

就軍用機器人而言, 早在二戰期間, 德國陸軍就曾研製了大約5000 輛無人駕駛的坦克。他們通過電線或通過無線電傳送信號來控製坦克行駛,用它所攜帶的炸藥去摧毀對方的防禦工事。這便是現代軍用機器人的雛形。

到了1985 年, 美國海軍部隊開始利用機器人在海底開展清洗和打撈沉船的業務。這種軍用機器人裝有技術先進的信號傳感係統, 能夠進行水下偵察、排除水雷和擔任各種用人力難以勝任的危險工作。

美國有一種“機器人偵察兵”, 能夠根據敵方的反應來隨時編製電腦程序, 其造型如同一輛小型戰車, 可以充當“流動哨兵”。它由微電腦、人工智能軟件和遠程監視傳感能等主要部件構成。

在平時, 它可擔任基地或機場外圍的警戒任務, 能夠識別那些“不速之客”, 一遇上“敵情” 便會立即發出警報。在戰時, 它可根據主人發出的遙控指令來使用隨身攜帶的武器, 包括輕機槍、手榴彈、催淚彈等。

目前, 一些軍事強國都在加緊研製各種各樣的多用途軍用機器人。比如, 能夠在前線搶修軍車, 運送糧草、彈藥和燃料等戰鬥物資的軍用機器人; 能夠架橋、築路、布設地雷和施放煙霧的軍用機器人; 能夠充當“步兵偵察班” 來收集對方軍事情報的軍用機器人, 等等。

近幾年來國外還出現了一種機器人掃雷車。其外形像坦克, 但車頂沒有炮塔; 車上沒有兩個專用來裝炸藥的大箱子, 車前安有掃雷棍。在掃雷的時候, 第一步是首先向前方發射炸藥, 將地雷引爆; 第二步是再用掃雷棍來清除那此尚未引爆的漏網的地雷。

英國製造的1 台巨型機器人, 有3 個很大的“吸盤”, 能夠把停放在航空母艦上的“鷂” 式飛機“吸” 起來, 使飛機對準航向, 然後通過它那能夠轉動的巨臂將飛機高高地舉起來, 使飛機騰空而飛。當飛機返回時,機器人早已伸出巨臂在等候飛回的飛機, 並能熟練地把飛機“抓住”, 然後輕輕地放到航母的甲板上。

為減少未來戰場上士兵的死亡率, 目前一些軍事強國還在加緊研製能夠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機器人士兵”。

信息武器

作戰指揮從傳統的結構、手段和方法, 主要是手工方式, 轉變到適應新的高技術戰爭, 有人稱它是排在核武器、洲際導彈之後的“軍事革命的第三階段”, 也有人說是新浪潮, 技術革命的必然產物。新的科學技術用於軍事, 必然引起一係列的變化, 作戰指揮不變不行。

指揮的自動化開始於50 年代末。1958 年, 美國第一個建立起半自動地麵防空指揮控製係統, 把電子計算機和雷達聯結成一體。雷達探測到目標, 把來犯的敵機的有關情報通過通信係統傳給電子計算機, 經過計算機運算、處理. 提供防空指揮部決策, 采取措施。

這個係統美國人叫它“賽其”, 又叫C2係統, 取計算機和通信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為什麼不叫2C 而叫C2? 是因為電子計算機和通信結合以後,起的作用不是1+1=2, 而是1 十1>2。所以, 後來的指揮自動化係統, 有個外號叫兵力“倍增器”。就是兵力還是那些兵力, 有了C2 係統, 那些兵力發揮的作用就成倍地增長了。

經過30 多年時間, 許多國家都已建立起了作戰指揮自動化係統。這種指揮係統還在繼續完善。它把情報偵察、通信、指揮和控製組成一個係統。情報的英文字母開頭是Ⅰ, 而通信、指揮、控製的英文字母開頭都是C, 所以把這個係統簡稱叫C3Ⅰ, 也有叫CI 的。

指揮自動化係統:

指揮自動化係統很複雜, 還是舉海灣戰爭作例子。多國部隊C3 Ⅰ係統, 包括:

探測預警係統:

在太空, 有25 顆電於偵察衛星; 在中高空, 有63 架電子戰飛機; 在中低空, 有195 架戰術電子偵察機; 在地麵, 有39 座電子偵聽站。另有18 顆衛星組成的全球定位係統, 可以為導彈提供製導信息, 為軍艦、飛機、地麵部隊持續導航, 精確度在10 米左右。還有預警飛機, 可以同時發現和掌握600 個目標, 對其中200 個重點目標進行識別和定位, 指揮引導數十架飛機作戰。一旦地麵指揮中心遭到破壞, 預警飛機可以替代指揮。

指揮中心:

有1300 台新型台式計算機, 350 台折疊式便攜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幾千個最新的係統軟件、標準辦公應用程序以及巨型數據庫、存儲器, 能夠快速、準確地搜集和處理各種信息數據, 進行及時的指揮控製。中心有一麵24 平方米的七色大屏幕, 能夠同時顯示18 種情報數據, 每日顯示5700 次以上。如果需要具體了解某一點情況, 隻需20 秒鍾就可以把這一點放大出來。

通信網絡係統:

通過衛星、微波、對流層散射、短波、有線等各種手段, 備有7 萬多條線路, 裝配有101 部自動交換機, 20 部信息交換機, 240 個傳輸係統,1100 部數字電話機, 800 部傳真機, 170 部報文通信終端。

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中央總部前進指揮所的作戰室裏, 可隨時同參戰各國政府和軍隊的各級指揮所通話。美國總統的命令從白宮傳遞到海灣隻需要1~3 分鍾時間。還有機動用戶裝備係統, 可在一個軍級單位設置24個中央台, 224 個延伸台, 1900 個無線電台和8200 個有線電台, 一旦部分線路被破壞, 能自動繞開損壞部分, 繼續傳遞信息。

CI 的終端:

參加海灣戰爭的各級指揮員, 一般都配有便攜式電腦, 可以及時接收上級命令和下級報來的情況, 還可以隨時向美國本土數據庫查詢資料。

偵察兵配備有手持式計算機, 發現情況可以馬上發回指揮中心; 車輛和傘兵有更小型的計算機, 可以同3 顆衛星保持聯係; 陸戰隊隊員和部分士兵也配備了手持式、背負式或頭盔裏裝有數字無線電設備, 可以通過衛星定位, 誤差小於1 米。

正是這樣一些係統, 把所有參戰的兵力、兵器綜合成了一個嚴密的整體, 為快速、準確的指揮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海灣戰爭, 有人稱它是2. 5 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又一次大戰, 不過是半個, 還稱不上是一次全麵大戰。但是稱得上是一次高技術戰爭, 準確地說, 是多國部隊用高技術兵器對伊拉克熱兵器的戰爭。從中可以看到作戰指揮自動化係統的概貌, 它的作用, 以及發展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