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不能單獨行動, 必須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護衛網加以護衛。但是, 萬一有突破護衛網衝進來的敵人, 尤其是反艦導彈, 航母就必須有自己的防禦手段。所以航空母艦還裝備有3 座“海麻雀” 近程對空導彈發射架, 和3—4 門20 毫米“密集陣” 近程火炮係統。“海麻雀” 導彈由SPS—65 雷達控製。SLQ—32 電子戰係統能幹擾反艦導彈的雷達製導係統; 還有4 座MK36 幹擾火箭發射器用於幹擾反艦導彈的紅外製導係統。
航空母艦是敵方最注意的目標, 雖然不易被敵擊沉, 但對來自四麵八方的攻擊也是不易應付的。
潛艇
水下戰艦
潛艇的樣子並不威武, 甚至可以說不怎麼象普通的艦艇, 它那鈍圓形的頭部, 棒錘形的身子, 尖尖的尾巴, 好似一條在水中遊動的大海豚。
這種形狀也稱做“水滴型” 或“紡錘形”, 能減少水的阻力, 使潛艇在水下遊得又快又遠。
潛艇的外殼裏麵還有一個內殼, 也叫固殼。它是一個圓柱形的大筒子, 主要用來承受海水壓力的, 由於海水壓力隨著海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大, 而潛艇主要是在深海活動的, 所以就要求潛艇的內殼特別堅固, 能承受住巨大的海水壓力。為了使內殼受壓時變形均勻, 而且其容積更大一些, 潛艇的內殼都做成圓柱形。這樣, 還可節省材料, 製造也較方便。內殼裏麵用隔板分開, 分成為指揮艙、導彈艙、魚雷艙、士兵艙等許多艙室。內殼的兩頭是封閉的, 形成了一個密閉的長圓桶狀。
潛艇內外殼之間的容積, 叫做水櫃。它的用途可大啦, 潛艇之所以能潛善浮, 主要就靠水櫃起作用。
潛艇的艇首和艇尾都裝有升降舵, 它們和魚的鰭一樣, 隻要改變舵與水麵的角度, 就能使在水中航行的潛艇改變深度, 向上或向下航行, 操作很方便。
另外, 艇尾還裝有方向舵。因為它是垂直安裝的, 所以也叫垂直舵。
它和魚尾巴的作用一樣, 能使潛艇左、右轉彎或保持航行方向。
目前, 大多數潛艇所用的動力是柴油機和蓄電池。潛艇上裝備的武器主要是魚雷、水雷和導彈。現代潛艇的首要任務是攻擊大中型水麵艦艇,也可用來完成偵察、布雷和巡邏等任務。
潛艇在水下怎樣發現水麵和水下的目標呢? 在潛艇上裝有用於偵察目標的“耳目”, 這就是潛望鏡、雷達和聲呐。
潛望鏡是一個長達8~15 米的鏡筒, 裏麵安裝有不同角度的許多鏡片。
如果把潛望鏡的鏡頭由潛艇伸出水麵。在艇內將眼睛對準鏡筒下麵的目鏡, 就能看到由鏡片反射回來的水麵上的情況, 加上其他裝置, 還能測出目標的距離, 甚至能將目標拍攝下來。
雷達是通過發射電磁波, 然後接收目標反射的回波來發現目標並測出目標的方位和距離的。它和潛望鏡的缺點一樣, 容易暴露潛艇位置, 而且使用的範圍有限。
聲呐能使潛艇在較深的水下發現水麵和水下目標。它是利用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來探測目標的, 使用比較廣泛。探測出目標後, 潛艇就可發射魚雷或導彈對目標進行攻擊。
在水下發射魚雷比水上複雜多了。現代潛艇上裝有包括電子計算機在內的魚雷射擊指揮係統, 以保證魚雷準確地擊中目標。
現代潛艇還經常用導彈來攻擊目標。在水下發射導彈也是比較困難的。潛艇發射導彈是用導彈發射筒來發射的。平時, 導彈就裝在發射筒內, 筒的上端有密封蓋, 防止海水灌入。發射前, 先使筒內的氣壓與海水的壓力相等, 然後打開筒蓋, 再用壓縮空氣或高壓蒸氣將導彈推出發射筒。導彈借助這個推力衝出水麵, 這時第一級火箭發動機點火, 導彈便按照預定的程序飛向目標。
核潛艇水下顯威風
潛艇通常以柴油機和蓄電池作動力。潛艇在水下航行時實際上使用的是蓄電池, 柴油機隻是用來給蓄電池充電的。蓄電池儲存的電能總是有限的。潛艇上蓄電池的電能用完時, 就需要用柴油帶動發電機為蓄電池充電。由於柴油機在工作時需要大量的空氣, 而且還要排出廢氣, 這樣潛艇就不得不浮到水麵來充電。然而潛艇一浮到水麵, 就會暴露自己, 遭到敵人的襲擊。
另外, 用蓄電池作動力, 潛艇的水下航行速度慢, 約為十餘節; 航程也短, 最遠可航行幾百海裏。在這種情況下, 潛艇就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不能長期隱蔽在水下作戰。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 人們很早就想把核反應堆搬到潛艇上, 以提高潛艇的作戰能力。
1954 年, 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即美國的“鸚鵡螺” 號核潛艇下水了。它一投入使用, 就顯露出超群的本領。在4 年多的航行中, 航程共達15 萬海裏, 其中有11 萬海裏是在水下航行的。然而在這樣長的時間內,一共才裝過兩次燃料。
核潛艇在水下能長時間航行, 隱蔽性好, 對目標可突然進行攻擊, 加之航行的速度快(比普通潛艇速度快一倍多), 因而能及時跟蹤追擊敵方潛艇。在核潛艇上裝備彈道導彈和魚雷後, 使它的攻擊能力大大增強, 不僅能在水下大顯威風, 進行反潛作戰, 而且能用來攻擊敵方陸地上的戰略目標, 如交通樞紐、機場和工業中心等。
潛艇的核動力裝置由核反應堆、蒸汽發生器、循環泵和透平機等組成。核動力裝置的工作原理是, 循環管路中的水經過反應堆時, 吸收了由核燃料裂變所產生的高溫, 水被加熱而處於高溫狀態。在循環泵的作用下, 高溫水在蒸汽發生器中變成高溫、高壓的蒸汽, 再用蒸汽推動透平機轉動, 進而帶動潛艇上的螺旋槳旋轉, 使潛艇在水中前進。
核動力潛艇的功率很大, 有的可達2~3 萬匹馬力。它的航行距離比一般潛艇遠多啦, 可達10~20 萬海裏, 航行速度達到25 節至30 節以上。
核潛艇上的反應堆具有一定的放射性, 可能給潛艇乘員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 因此在核潛艇設有嚴密的防護裝置。在反應堆外麵包有用特殊鋼板或鉛板等製成的防護層, 通向反應堆的管道外麵也裝有防護裝置。潛艇上還設有防放射性輻射的監視報警係統。為了保證乘員安全和健康, 艇上的空氣、食品和淡水要定期進行檢查和消毒。
核潛艇和普通潛艇一樣, 今後也將向高速度、大深度和低噪音, 以及提高探測能力、自動化控製能力等方麵發展。
潛水艇的原理
潛水艇工作的原理其實很簡單。潛艇發明家從魚那裏得到了啟發, 發現魚是靠體內的魚鰾來控製沉浮的。魚在水中的浮力是魚的身體所排開的海水體積和海水比重的乘積, 而海水比重是隨著水壓變化而變化的。大海越深, 海水的壓力就越大, 比重也越大; 為了適應這種變化, 魚鰾就起到調節魚體比重的作用。魚要上浮時, 魚鰾就膨脹, 體積變大, 魚體比重相應變小, 當魚體比重小於海水比重時, 魚就浮出水麵了。當魚鰾壓縮時,體積就小, 魚體比重相對增加, 魚體比重大於海水比重, 魚就下潛了。魚體比重和海水比重相等時, 魚就停留在水中。
科學家們把魚體上浮下潛的奧秘應用到潛艇的製造上來。要使艦船上浮下沉, 關鍵就在控製浮力。人們把潛艇的殼體做成雙層。外殼是非耐壓殼體, 裏麵是固殼, 是用耐壓鋼材焊接而成。這兩層殼體之間就是浮力艙, 它好比是魚體內的鰾。當浮力艙注水時, 艇體重量增加, 超過海水比重, 潛艇就下沉了。浮力艙排水充氣, 艇體浮力增加, 比重小於海水, 潛艇就浮了上來。潛艇上的升降舵、推進器, 就好象魚的胸鰭和尾鰭, 保持了潛艇在水中的各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