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艦船巡航(2)(2 / 3)

“雄貓” 的作戰半徑為925 公裏, 是目前世界上作戰半徑最大的艦載機。重量達25~32 噸(攜載導彈時重達32 噸)。具有可變翼, 所以戰鬥能力很強。據報道, 它和美國空軍的F—15 戰鬥機(目前美國最先進的戰鬥機) 進行過20 餘次模擬格鬥, 勝了20 局, 平了幾局, 隻敗了一局。

“雄貓” 機的缺點是價格太貴, 每架超過4000 萬美元, 且需2 名乘員(駕駛、領航)。

在海灣戰爭中, 以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使用了多種新型武器, 其中有美國第4 代超音速戰鬥機最晚服役(1983 年) 的機型—F/ A—18。美國第4 代超音速戰鬥機最初隻有兩種型號: F—14 “雄貓” (1972 年服役) 和F—15 (1975 年服役)。但由於F—14 和F—15 尺寸大, 重量重, 設備複雜, 價格昂貴, 海、空軍無力購買所需數量(須替換4000 餘架F—4 “鬼怪” 式), 海軍隻買了500 多架F—14, 空軍隻采購了700 多架F—15。後來海、空軍各自決定再研製一型相對輕、小, 價格低一些的(作戰性能也稍低的) 戰鬥機, 這就是F—18 和F—16 的由來。(去年美國決定售台的就是F—16 戰鬥機)。

F—18 飛機要代替大部分F—4 “鬼怪” 和A—7 攻擊機(一部分F—4由F—14 取代)。這樣F—18 既要有對空作戰能力, 也要有對地(艦) 作戰能力, 所以它的編號為F/ A—18 (F 是對空作戰的意思, A 是對地作戰的意思)。

由此可知, F/ A—18 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 主要用於中近距離的防空和對地、對海攻擊任務。

為了使F/ A—18 既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又有合理的價格, 研製時海軍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 最大速度隻要求M1. 8 (M 為馬赫, 馬赫為音速, 1.8 馬赫即1. 8 倍音速) (F—4 為2. 2, F—14 為2. 4)。實際上M1. 8 已經可以順利執行F/ A—18 所擔負的作戰任務, 因為當用於對海攻擊時, 掛載了彈藥以後, 所有的飛機最大速度都隻能是M0. 9 左右, 太大的速度也用不上; 而用於近距離空戰時, 速度範圍一般為M0. 2~M1. 5, 有M1. 8 已足夠了。隻有用於緊急攔擊時, 希望速度越快越好, 這時使用F—14 最合適。

這就是航母的艦載機聯隊為什麼既配備F—14, 又配備F/ A—18 (形成高低搭配, 既能遂行作戰任務, 又能節省經費) 的原因。在“沙漠風暴” 行動中, 美艦載機起降18120 次, 其中21%執行防空任務, 這一任務的67%是由F—14 執行的, 33%是由F/ A—18 完成。

F/ A—18 重16~22 噸, 實際最大時速1910 公裏, 裝備APG—65 脈衝多普勒雷達, 能同時跟蹤10 個不同目標, 能攜帶“麻雀” 和“響尾蛇”

空空導彈6 枚, 有M61A20 毫米炮。當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 最大掛彈5~7 噸, 但通常隻帶2 噸左右。

F/ A—18 “大黃蜂” 的價格約2000 萬美元, 為F—14 和F—15 的1/2。

A—6E 是1972 年開始裝備美國海軍的, 是全天候攻擊機,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艦載攻擊機。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十分活躍。1991 年1 月, 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宣布撤銷A—6 的後繼機型A—12 的研製計劃。這樣,A—6 還將在美海軍繼續服役多年, 所以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艦載機型, 它已有多種改進型, 還有空中加油型和電子對抗型。

A—6E 的發展背景與F/ A—18 有點類似。戰後, 美海軍為了使艦載機能攜載核炸彈而研製了A—5 “民團團員” 艦載攻擊機。核炸彈掛在兩台發動機之間的彈艙內, 當飛機到達目標上空時, 用高壓氣體將核炸彈推出。時速為2 倍音速。但A—5 重達36 噸, 起落性能不很好, 價格比亞音速飛機貴很多, 且低空性能也欠佳, 所以沒有大量裝備海軍。

美國海軍研究分析後得出, 為完成相同的攻擊任務, 從費效比看, 高亞音速攻擊機比超音速攻擊機要合算(購買一架超音速攻擊機的費用可購買兩架高亞音速攻擊機, 而兩架比一架的突防成功率要高很多)。

A—6E “入侵者” 重型攻擊機是並列雙座、雙發動機的高亞音速飛機, 最大時速為1037 公裏(M0. 9)。兩名乘員中, 左座為駕駛員, 右座為領航轟炸員。它裝有APQ—148 導航和攻擊雷達、導航和攻擊計算機、攻擊效果攝象機、前視紅外裝置及激光照示器等。能繪製並顯示飛機前方16 公裏內的外景投影圖, 在低空飛行時可以進行地形回避和地形跟蹤。所以它的良好的低空遠距離準確飛行和攻擊能力, 是輕型攻擊機所難以企及的。

A—6E 載彈量超過8 噸, 可使用普通炸彈、激光製導炸彈、空對艦導彈、空對地導彈和反輻射導彈等。

E—2C 艦載預警機用於艦隊的遠程警戒和空戰的引導指揮, 是航空母艦的空中指揮所和機動預警雷達站。

它裝備有APS—138 三坐標雷達(飛機背上象園桌麵似的東西就是雷達天線)。這個雷達相當先進, 它對高空轟炸機的發現距離約740 公裏,對低空轟炸機的發現距離為460 公裏, 對艦船為360 公裏, 對低空戰鬥機為408 公裏, 所以它能為航空母艦提供20 分鍾以上的預警時間。它能同時跟蹤250 個空中目標, 並能對其中30 個目標加以控製, 即能引導己方30批戰鬥機進行截擊作戰。

E—2C 的活動半徑為375 公裏, 續航時間6 小時, 乘員5 人。

艦載空中預警機被認為是遠洋艦隊作戰不可缺少的機種。1981 年馬島戰爭中, 英國艦隊由於沒有預警機, 致使“謝菲爾德” 號驅逐艦被阿根廷飛機炸沉; 而1982 年以色列在與黎巴嫩和敘利亞的一場空戰中, 借E—2C之助, 創造了1 ∶79 的戰績。在“沙漠盾牌” 和“沙漠風暴” 行動中, 美國海軍在空中自始至終保持有1 架E—2C, 提供對波斯灣中、北部的預警,對一些戰鬥巡邏機實施控製並負責航母戰鬥群的中繼通信。

E—2C 是由E—2、E—2A、E—2B 發展而來, 自20 世紀70 年代開始裝備部隊的。

EA—6B “徘徊者” 是在A—6 艦載攻擊機基礎上改裝而成的專用艦載電子戰飛機, 乘員4 人, 是美國海軍主要的電子戰飛機, 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海軍艦載型電子戰飛機。它的主要任務是壓製敵電磁探測設備, 掌握戰區的製電磁權。在與其他艦載機協同作戰時, EA—6B 往往擔負使用電子對抗手段, 壓製敵防空兵器和掩護己方兵力撤離戰場等任務。

機上裝有4 噸多重的電子幹擾設備, 主要包括超短波通信幹擾機、回答式欺騙幹擾機、雜波幹擾和箔條投放器等。

EA—6B 於1967 年開始服役, 迄今已進行了34 次改裝, 1990 年剛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 主要提高4 個方麵的能力:一是改進戰術幹擾係統, 包括改裝ALQ—99 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機載電子幹擾係統, 加裝新研製的ALQ—149 型幹擾機, 擴大了幹擾範圍, 加強了通信幹擾能力。

二是提高威脅探測能力, 包括加裝可根據目標速度和截麵積對目標進行區別和分類的ALQ—156 導彈探測係統。

三是裝備“導航星” 全球定位係統和聯合戰術信息分配係統, 提高了多架飛機協同作戰時的信息交換能力。

四是更換大推力發動機。

該機是法國海軍原有的軍旗Ⅳ型的後繼機, 1974 年首飛, 最大時速略超過M1。武器有2 門30 毫米航炮, 另可裝載多種炸彈, AS37 “馬特” 空地導彈及AM39 “飛魚” 空艦導彈等。

“超級軍旗” 從1977 年開始大量生產。法國海軍戰鬥機主要是F—8“海盜”, 現在“超級軍旗” 也擔負戰鬥機的任務。

“超級軍旗” 出售給阿根廷14 架。在馬島戰爭中, 阿根廷使用“超級軍旗” 戰鬥/ 攻擊機發射“飛魚” 反艦導彈擊沉了英國最新型的“謝菲爾德” 號驅逐艦和英國的大型運輸船“大西洋運送者” 號。

“海鷂” 多用途艦載垂直/ 短距起降戰鬥、偵察和攻擊機, 是從“鷂”

式飛機改型而來, 主要由英國海軍“無敵” 級輕型航空母艦攜載, 1979 年開始服役。它的最大特點是, 不需要使用航母上的蒸汽彈射器來彈射起飛, 也不需要攔阻索阻攔著艦, 隻要有一塊半徑15 米的起降區便可垂直起飛和降落。

“海鷂” 速度較低, 最大平飛速度M0. 95; 作戰半徑較小, 約460 ~750 公裏。可攜載2 枚“海鷹” 空艦導彈或炸彈2 噸, 有2 門30 毫米航炮。裝備有“藍狐” 雷達、火控係統等。

“蘇—27” 是蘇俄第一種艦載超短距起降飛機, 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艦載超短距起降飛機。它首次裝備在蘇俄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 號上。

“蘇—27” 具有很大的推重比(1. 0 以上), 自主加速能力很強, 低速大迎角時升力特性極好, 起飛速度小, 滑跑距離短, 這使其在航空母艦上率先擺脫了彈射器, 降落也隻需輕型攔阻裝置。它隻需借助航行中形成的甲板風, 再在航母上設一斜升式起飛甲板, 使飛機起飛時獲得很大的迎角, 便可起飛。這種自主式超短距起飛, 是普通超音速噴氣式飛機不用彈射器能在航空母艦上安全起飛的首例。最大平飛速度2. 3 倍音速。

“蘇—27” 在1969 年開始研製時的目標, 就是陸海兩用, 從而節省了費用, 在設計思想上走在西方的前麵。

“蘇—27” 有10 個掛架, 最多可掛10 枚空空導彈, 也可攜帶空地(艦) 導彈和炸彈, 最大載彈量6 噸; 還有1 門30 毫米6 管旋轉航炮。火控係統中有紅外探測儀、激光測距儀、平視顯示器等。特別是稱為“看到哪就打到哪” 的頭盔瞄準具, 可帶動紅外導彈製導頭, 指向飛行員所搜索的同一目標, 此時如發射導彈, 導彈就會自動飛向所“看” 到的目標, 而不需要飛機和導彈的縱軸線對準目標。西方專家認為, 在這一點上蘇俄領先西方8 年。

雅克—38 “鐵匠” 飛機實際上可以說是蘇製“海鷂”, 1978 年服役,與“海鷂” 同期。目前世界上真正進入實際使用階段的這類飛機也隻有這兩種, 所以它們都是先驅。

“鐵匠” 飛機的使命與“海鷂” 相同, 用於艦隊防空。它采用升力發動機同可轉動噴口的主發動機相組合, 在氣動方麵所付出的代價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