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管理可以很簡單(1 / 3)

下篇 管理可以很簡單

152 優柔寡斷是做管理者的大忌

市場行情瞬息萬變,決策時稍有猶豫和拖延,就會降低決策的效率,還可能直接錯失機遇。因此,領導者在決策時一定要堅定果斷,絕不能顧慮重重,畏縮不前。看看那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們都稱得上是英明的決策者。

20世紀50年代中期,歐美市場上塑膠花逐漸受人歡迎,很多人都喜歡在家裏裝飾塑膠花。李嘉誠發現這一行情後,意識到了其中必有商機,於是他當機立斷,丟下其他生意,全力投資生產塑膠花,由此占據了市場,賺得了滾滾財源,他的塑膠花工廠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工廠,他也被譽為“塑膠花大王”。

60年代後期,李嘉誠預測到塑膠花市場將會由盛轉衰,於是他立即做出退出塑膠花行業的決定,避開了一場塑膠花行業危機。20 世紀60年代末,李嘉誠看到香港經濟開始起飛,地價狂飆不止,認識到地產業充滿無限商機。於是他迅速購置大量土地,從事房地產開發行業,為此他又大賺一筆。

李嘉誠的成功與其果斷決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決策時他反應敏銳,處事果斷,懂得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所以,他才能在香港、亞洲以及世界領域獲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眾所周知,在戰場上隻有果斷把握戰機,才能把戰爭的主動權和勝利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手裏。其實,商戰也需要把握商機,而優柔寡斷是最大的忌諱。如果你不想讓機遇白白流失,不想讓成功擦肩而過,就要培養敢於決斷的素質和魄力。隻有這樣,你才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在決策時,經過一些慎重的利弊分析和權衡之後,行就行,不行就拉倒,絕不要陷入模棱兩可、猶豫彷徨中。決定了就不要懷疑自己,而要立即行動起來。隻有這樣你才能避開優柔寡斷的折磨,把轉瞬即逝的機會牢牢把握在手裏。

153 用人不疑,是基本的原則

幾乎每個管理者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謂用人不疑,首先是指對所用之人的能力、人品不存疑慮,敢於把工作交付於他,並堅信他能做好。在被授權者完成這項工作的過程中,無論外界如何質疑,授權者一直要對被授權者保持信任;其次,由於主觀的、客觀的、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被授權者工作出現失誤,授權者對他依然要保持信任,還會繼續授權給他,繼續重用他。

秦武王想攻打韓國時,任命甘茂為主將,甘茂在出發前,對秦武王說:“韓國宜陽是一座大城,加上途中有很多艱難險阻,與秦國相差千裏,攻打起來恐怕不容易。我真的很擔心,我出征之後,會不會有人借此機會誹謗我。”

秦武王說:“不會的,你放心地去吧!”

甘茂說:“從前,有個與孔子弟子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聽者以訛傳訛,最後傳到了曾參母親的耳朵裏。曾母絕不相信兒子殺了人,但是接二連三有人來報告同一件事,她就開始擔心起來,於是逃跑了。”

說完這個故事,甘茂接著說:“我的人品不如曾參,大王對我的信任也不如曾母對兒子的信任。而且,懷疑我的人不止三個,所以,我很擔心,一旦我沒有順利攻下宜陽,就有人進讒言陷害我。”

秦武王聽了甘茂的話之後,斬釘截鐵地說:“你放心,我絕對不會聽信讒言,我願意發誓。”於是,甘茂率軍進攻宜陽去了。開戰之後,一晃就是五個月,甘茂也沒有攻下宜陽,這時候有人開始進讒言陷害他。秦武王把甘茂之前對他說的話忘得一幹二淨,也把自己的誓言忘掉了,他把甘茂召了回來。甘茂非常生氣,嚴厲地質問秦武王:“大王難道忘了你的承諾嗎?”

這時秦武王才想起之前的承諾,馬上改變態度,動員全軍支援甘茂。

最後,甘茂不負眾望,攻下了宜陽。

在這個故事中,秦武王所犯的錯誤,也是很多管理者常犯的錯誤。在一開始授權時,信誓旦旦,表示信任下屬,一旦下屬執行遇到困難,就開始質疑下屬的能力。值得慶幸的是,秦武王及時醒悟過來了,但現實中,又有多少管理者迷途知返呢?

信任是管理者與下屬之間一種最可貴的感情,管理者用人的前提是信任下屬,因為隻有信任下屬,管理者才放心把工作交給下屬。隻有信任下屬,才能激發下屬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樣下屬才能把工作做好。

用人不疑,才能激發員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激發員工的潛能。

如果你想下屬把工作做好,就去信任他,否則,一開始就不要把工作交給他。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授權之後沒有監督。

154 最好的管理是少管或不管

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說過:“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他一直強調無為才能不為,強調無為而治。他認為治理國家靠百姓的自覺行為,這樣君王就可以實現不治而治的目的。

也許你覺得“無為而治”,寄希望於百姓自覺遵守法律,自覺約束自己,是不可能實現的。不可否認,如果隻是什麼都不管,把希望寄托於百姓,那麼確實無法實現“無為而治”,相反,很可能出現一片混亂。那麼,為什麼無為而治有可行之處呢?

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遵循大千世界的規律,尊重人的個性,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一般來說,人們將無為而治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有為而妄為

什麼叫“有為而妄為”呢?這一點在秦始皇身上表現得很明顯,秦始皇是有作為的君王,他滅掉了六國而一統天下,修建了萬裏長城,文治武功彪炳千秋。但是,為什麼強大的秦王朝僅存在了14年,就土崩瓦解了呢?因為秦始皇篤信法家思想,以暴政維係其強大的帝國,過分地管理了國家,這就是“妄為”,結果激化了社會矛盾,秦朝葬送在秦二世手裏。

這對企業管理有很大的警示,不要為了走捷徑而“妄為”,即為所欲為地治理企業,而缺乏人性化關懷。

第二個階段: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為”比較容易,可要“有所不為”,需要的是膽識和智慧。有所不為表現為授權給員工,但真正大膽授權給員工的老板有多少呢?很多老板對權力有很強的控製欲,不習慣或沒有授權的意識。就連萬科集團的王石,在剛開始授權給總經理時,也突然感覺不對勁,因為他發現公司的很多事情,他不再了解了,甚至有一種害怕。於是他經常與總經理溝通,但發現總經理的工作熱情不太高,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是他幹涉總經理的工作太多,表現出了對總經理不信任,才影響了總經理的心態。此後,王石下定決心,將權力逐漸下放,經過一年的磨合,他發現一切都海闊天空,很多事情他不管了,公司依然發展得很好。

第三個階段:無為而無所不為

這一階段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為”的思想在漢朝表現得最為明顯,當年漢高祖以及他的繼任者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賦稅,鼓勵農耕,提倡節儉,減輕刑罰,使漢朝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恢複和提高。之後憑借強大的經濟後盾,漢王朝徹底打敗了強悍的匈奴騎兵。

老子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說,治理大國和煮小魚一樣,不要總是翻動它,否則小魚就殘碎了。企業管理也是這個道理,最高的管理境界是讓員工感覺不到你的存在,也能有明確的目標、懂得自我管理、懂得自我激勵,把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既實現了個人價值,也為企業創造了價值。

作為管理者,要少管甚至不管,把更多的精力用於提升自己的修養,通過自律來影響全體員工。比如,關心員工、鼓勵員工,對員工表達愛,通過自身的積極工作,帶動整個企業的工作氛圍,從而使員工自覺地對待工作,自覺地遵守公司的製度。這樣一來,你就不用費盡心機地管理員工,員工也能如你所願地對待工作,把工作做好。

155 要“王道”,不要“霸道”

在經營、管理企業的過程中,有兩種常用的模式,一個叫“王道”,一個叫“霸道”。何為王道?王道是指秉著仁義、包容、合作、雙贏的理念來經營企業,和合作夥伴、同行們一起把企業做大,讓大家都有錢賺,路才會越走越寬;何為霸道?霸道是指通過兼並、排擠甚至采用不正當手段去競爭,想方設法讓自己成為行業的霸主,讓別人沒錢賺,以保證自己通吃。用一句話來描述,就叫“走我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是王道對經營管理企業有利,還是霸道對經營管理企業有利呢?某跨國公司大中華區總監2005年年終總結了一句話:“2005年上半年,銷售額雖然上升了12%,但利潤卻下降了31%。營銷過度導致相當的營銷浪費,我急啊!”這位總監的話告訴我們,靠規模贏利不是那麼容易的。

很多老板總是想著如何兼並同行,如何擴大規模,認為規模大了好辦事,壟斷了整個行業錢就來了。但是他們不知道,當前中國市場上的價格戰,已經演變成一場浩劫,市場份額不等於贏利收入,規模也不是實力的代名詞。

傑士邦曾經通過創新渠道,開發了多達兩萬個零售終端,包括在藥店、商場、超市和便利店等地方設置零售窗口,由此一躍成為行業內的領先品牌。如今許多競爭對手紛紛跟進,原來的渠道優勢不再明顯,但傑士邦的贏利仍然能保持高速增長,秘訣在哪裏呢?

傑士邦的高層表示,在中國這個偌大的市場中,很多企業廣泛實踐著規模贏利模式,還處於“渠道為王”的時代。但企業競爭終歸是品牌的競爭,尤其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如果依然堅持用渠道和規模去競爭,而忽視品牌建設,忽視產品創新與開發,那麼最終會失去市場的青睞。因此,傑士邦從渠道中抽身出來,創新營銷手法,加強產品開發,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驅動力,由此樹立了行業第一的品牌,成為行業裏的“王”。

如今,伴隨著競爭對手的跟進,傑士邦已經成為行業的效仿對象,這也說明傑士邦在行業裏是成功的。

每個行業市場中,往往都以一兩個品牌為標誌。行業的興盛靠的是公平競爭下的優勝劣汰,如果企業做大之後,就極力打壓同行,或采取壓低價格來排擠其他同行,最終害人害己。因此,企業老板要堅持王道經營模式,不要采用霸道經營模式。隻有這樣,才能引導和帶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從而把整個行業做大,使行業越來越興旺。

有句話說得好:“有人氣才會有財氣。”如果你稱霸了一個行業,擊垮了所有同行,那麼你這種霸道的經營模式早晚也會葬送自己企業的命運。

唯有用“王道”思想經營企業,與同行共贏,你的企業才能長遠發展。這就叫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156 多些指導,少些領導

領導,顧名思義,就是管人管事的。我們看到很多領導,確實有領導的樣子,經常對下屬呼來喝去,動不動就命令下屬做這做那,下屬稍有不配合,他們就開始動用領導者的權威,或威脅,或警告……殊不知,這些領導者誤解了自己的職責,走偏了領導路線。

事實上,領導的本職工作是帶領下屬、指導下屬更好地完成工作,領導的職責在於指導下屬,幫下屬提高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為企業提高經營效益,這才是領導真正要做的事情。至於在下屬麵前擺架子、耍權威,偶爾為之即可,切不可形成一種習慣。否則,這種管理方式難以服眾。

優秀的管理者往往不會輕易動用權力,他們善用的是非權力影響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下屬,在言行上做表率為下屬做榜樣,在下屬遇到工作難題時,和下屬一起思考對策,與下屬並肩作戰。這樣無形之中,就會贏得下屬的心,激起下屬的工作積極性。

優秀的管理者知道,對下屬要多些指導,少些領導。他們在給下屬布置工作時,會交代清楚工作要做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標準,然後對下屬說:“你覺得做這項工作有難處嗎?如果有難處,你盡管來找我!”

當下屬工作出錯時,優秀的管理者懂得:解決問題、彌補損失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指責下屬;提高下屬的能力,讓下屬汲取經驗教訓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懲罰下屬,讓下屬難堪。因此,他們會想下屬之所想,幫下屬克服困難,排除障礙,使下屬的工作經驗不斷豐富,滿懷信心地發揮自己的才幹。

當然,聰明的管理者不會手把手地教下屬,而是懂得啟發他們開拓思維,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因為一味地幫下屬想辦法,替下屬排憂解難,無法提高下屬的工作能力,反而會造成下屬對管理者產生依賴心理,不利於下屬成長和進步。

管理者既要做下屬的領導,又要做下屬的教練。所謂教練,既要教下屬做事,又要放手給下屬鍛煉的機會。因此,必須拿捏好指導和幫襯的尺度,如果幫過了頭,指導過多,不但不是幫下屬,反而會幹擾下屬獨立發揮聰明才智,打擊下屬工作的積極性。

157 將恰當的人放在恰當的位置

有這樣一則寓言:

有“百獸之王”之稱的老虎打算舉辦宴會,宴請自己的臣民。於是,它命令鴨子上樹采野果,命令猴子蹲在草叢中下蛋;命令母雞下水抓魚。

結果鴨子被勉強趕上了樹,可還沒摘到果子,就重重地摔到地上;猴子憋了半天,臉都憋紅了,也沒下出蛋來;母雞在水裏嗆了一肚子水,一條魚也沒抓到。老虎見臣民各個空手而歸,氣得暴跳如雷。

看完這則寓言,很多管理者可能都忍不住發笑,因為老虎太蠢了,它盡讓臣民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猴子是爬樹高手,理當讓猴子上樹采果子;鴨子是遊泳高手,要抓魚也應該讓它去;母雞是下蛋高手,應該把下蛋的任務交給它。如果是這樣安排,那麼各個臣民都是得力幹將。可一旦安排錯了,各個臣民就變成了蠢材。

不要急著笑老虎,因為在管理中,犯老虎錯誤的管理者並不少見。通過老虎的“用人”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把員工放在恰當的位置上,員工就會變成人才;把員工放在錯誤的位置上,員工就會變成蠢材。

因此,管理的關鍵在於用人,用對了人,一切都會變得簡單。

企業就是一個大舞台,管理者應該扮演好導演的角色,要了解每個員工的優勢和不足,根據每個員工的特點、特長和興趣愛好,選擇最適合的員工出演相應的角色。正如唐朝吳兢所說的那樣:“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意思很明白,就是量才適用、用人之長。

俗話說得好:“好鋼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說,要把合適的員工安排在合適的崗位上,這樣員工發揮的作用才會最大化。傑克·韋爾奇曾說:“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這比開發一項新戰略更重要。”能夠做到知人善任,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實現人才與工作的最佳配置,整個團隊才會創造出最佳的業績。

此外,管理者還應了解員工的興趣愛好,看員工喜歡做什麼類型的工作。在員工能力允許的情況下,讓員工做他們喜歡的工作,他們才會在出色完成工作的同時,從工作中感受到樂趣。為此,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員工的個人選擇,並鼓勵員工勇於“自薦”。這樣更有利於發現員工的興趣愛好,更合理地配置人才資源。

身為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讓全體員工在工作崗位上人盡其才、各盡其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企業最大化地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