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四年(604)七月初一,隋文帝楊堅死於仁壽宮大寶殿內,結束了他文功武略的璀璨一生。關於楊堅的死,官方與民間各有數十種不同的版本,有說老死的,有說病死的,有說被楊廣殺死的,也有說被楊廣手下的大將宇文述殺死的,總之各種說法紛紛攘攘,都說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是有據可查的,仿佛楊堅去世的那一天時空穿越之門大開,讓上千各個朝代的史學家、詩人、小說作者前來瞻仰,而他們也在同一時間看到了不同版本的楊堅之死的上演。
曆史總是荒誕的,因為太多模糊不清卻往往代表著事實真相的東西被史學家們遺漏了,而那些街頭巷尾的小道消息卻堂而皇之的印在了史書之上。曆史有多假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史記》是一個因為得罪了皇上被剁去小弟弟的閹人寫的,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有沒有受到衝擊我們不知道,知道的是他是個經常辱罵毆打自己老婆的變態狂;我們不知道唐朝編纂的《隋書》關於曆史的真實度達到了多少,我們知道的是此書是在一個殺兄弑父欺嫂的人領導下編寫的政治讀物,我們不知道寫這本書的人半夜裏會不會內疚,知道的是如果一個人讀過此書便興奮的叫囂自己是一位隋史磚家了,楊堅一定會半夜爬到他的床頭好好對他展開一番人性的教育改造。
曆史很虛假,假的如同我們的藥品廣告。關於楊堅之死的版本如此之多,不知那些人是如何得知楊堅的死況。因為我沒有成功穿越到隋朝,錯過了那場萬人空巷觀看楊堅死亡的好戲,因此對楊堅的死我也不太清楚。也是因此,我能做的便隻有靜下心來在一堆乏味的史書中翻來覆去,期望能夠找到關於楊堅之死的蛛絲馬跡。關於楊堅的死,現在所能找到的最早的記載出於《隋書?高祖紀下》,上麵隻有短短的百餘字,全文如下:
“日青無光,八日乃複。已亥(初五),以大將軍段文振為雲州總管。甲辰(初十),上以疾甚,臥於仁壽宮,與百僚辭決,並握手歔欷。丁未(十三),崩於大寶殿,十年六十四。”
以《隋書》的記載來看,楊堅確實屬於正常死亡,實在找不出激動人心讓人們熱情八卦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因為《隋書》的記載早一些便認定它是正確的。在《隋書》的記載中沒有給出我們關於楊勇、柳述、乃至宣華夫人這幾位在楊堅執政後期有著重要作用的人物的狀況,因此是不完整的,想必是故意掩蓋了些什麼。
在500年後的北宋,司馬砸缸同誌充分考慮到了作為一本熱賣小說所要具備的三大要素:混亂的男女關係、百年一遇的機緣巧合、風liu瀟灑卻又心狠手辣的男主角,於是在他的《資治通鑒》這部曆史題材小說中,給出了一個人們喜聞樂見的楊廣弑父奪宮的優秀短篇故事。雖然《資治通鑒》很多地方有所遺漏、也不符合曆史事實,但比較起其他史書,還是有著一定的價值的。我們就以《資治通鑒》的故事為藍本,為大家細細講述這個人們爭論了千百年的奪宮第一案,然後再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以求得出事實的真相。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公元(604)年7月1日,我們的主人公楊廣正在仁壽宮散步,之所以他此時出現在仁壽宮而不是太**,那是因為他的老爸楊堅病了,病的還很嚴重。
自從獨孤氏死後,楊堅悲痛欲絕,繼而化悲痛為力量,天天跟後宮的美女們鬼混在一起,散發了人生的第二春。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楊堅很happy,像個二十歲的小男生那樣夜夜笙歌,一點也不注重養生之道。雖說他身體比較壯實,但以*歲高齡天天做著如此耗費精力的體育活動,那就是鐵打的也扛不住啊,再說他也不是鐵打的。很快,楊堅便累出了腎虛的毛病,臥倒床頭再也爬不起來了。楊堅這一病,孝順的子女們,忠誠的大臣們,個個都很擔心,便一起搬來了仁壽宮,也好照顧他、陪他說說話,順便陪伴楊堅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此時他已被太醫下了病危通知書,真是縱欲過度害死人啊)
這日,楊廣同學閑來無事,便來到仁壽宮的後花園歇息。忽然,他眼前一亮,瞳孔之中現出了一道靚影——宣華夫人(楊堅生命後期最為寵信的妃子,602年開始,基本上一直陪伴在楊堅身邊)。由於天氣炎熱,同樣前來歇息的宣華夫人衣著十分暴露,給了不遠處的楊廣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們的楊廣同學藝高人膽大,在經過了一番驚濤拍岸般的思想鬥爭後,本著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的佛家至理名言,看看四下無人,色心便起,衝著宣華夫人猛撲上去。在一段足以被政府封殺二十年的少兒不宜鏡頭後,帶著一臉淫笑的楊廣心滿意足的離開了,留下了哭泣流淚的宣華夫人。(這便是成功小說第一要素,混亂的男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