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但是史料卻沒有清楚記載,史記僅記載項羽自以精兵三萬人,是不是都是騎兵而無史載。這裏我們要從頭來分析,項羽在彭城戰前舍棄大軍千裏奔波,最大限度的運用了機動能力,用騎兵合情合理。彭城之戰後,項羽偷襲劉邦運用騎兵的衝擊力衝散大軍又采用驅趕的方式使其落水,以及騎兵追逐包圍劉邦,這裏都可以看到戰術上運用騎兵的影子。彭城之戰後,史記灌嬰列傳記載:“楚騎來眾,”而後劉邦招攬舊秦騎兵組成獨立騎兵軍團,任命灌嬰指揮。從這裏我們看出項羽騎兵的威脅促使劉邦大力發展騎兵(後期招攬大量胡人,樓煩人為其騎兵)。劉邦曾在滅秦時多次和秦軍作戰,卻一直沒有發展騎兵,一個側麵可以證明項羽之騎兵有和秦騎兵不同的用途和編製。
戰國時期,騎兵用於輔助沒有獨立作戰及用騎兵衝鋒的戰例(主要是沒有馬鐙,騎兵缺乏衝擊力及長途奔波的持續力)。到了彭城之戰,由於是偷襲戰,主要用於騎兵踏營,衝散,驅趕造成敵人混亂而使騎兵第一次大規模獨立衝鋒作戰。顯然戰果是輝煌的,給中國騎兵史大大寫下一筆。
關於項羽的騎兵,應該是在巨鹿之戰後(巨鹿戰項羽用的是步兵,無騎兵的痕跡)收編秦與趙之騎兵組成了騎兵軍團。項羽自殺時說得到自己的坐騎烏騅馬有5年,按此推斷得烏騅正是在巨鹿大戰左右。
四:大戰彭城
項羽把大部隊留在齊國迷惑劉邦,自己運用騎兵的機動性,繞道彭城西南的蕭縣。等待劉邦諸軍全部進入彭城,混亂不堪,而且大將忙著部署北邊建立防禦,劉邦等主帥鬆懈的最佳時機。開始西出蕭,向東進攻彭城。項羽選擇的是早晨發動偷襲。選擇早晨看得出項羽對時機把握的老辣,早晨敵人尚在睡夢中,正處於最疲憊的時候,突然遭遇大規模偷襲,其慌亂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敵方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戰術最大消滅敵人。很多偷襲喜歡放在夜裏,這樣有利掩藏行蹤。但是項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敵方混亂,更要全殲敵軍。
項羽在戰術的選擇上直接攻擊劉邦指揮中樞,造成劉邦聯軍指揮係統癱瘓!這樣聯軍就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抗,然後項羽死死咬住劉邦的主力進行攻擊,不給劉邦喘氣的機會。而且利用驅趕的方法把他們逼到河流邊上,使他們因為擁擠掉進河中淹死或自相殘殺!而劉邦聯軍猶如從雲霧端落入無底的深淵,昨天還意興盎然,大勝在握;今天就兵從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實情的聯軍又沒有得到有效的組織像無頭蒼蠅四處亂撞,此時正中項羽之計。由於兵力上的極大懸殊,如果硬拚無論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盡。這裏項羽用騎兵驅趕引誘把聯軍引向南方的穀、泗水,再此項羽展開攻擊,殺聯軍十餘萬人。聯軍為了活命拚命南逃,逃到更南的靈壁東睢水上,這樣聯軍自相殘殺,被擠落水10多萬。彭城之戰終成了一麵倒的局勢,剩下就是追擊殘兵敗將,擴大戰果,收拾殘局的事了。可惜由於項羽的兵力單薄,追擊戰並未產生多大效果,劉邦諸將收拾殘兵彙聚滎陽,頂住了楚兵的追擊。
五:彭城之戰後果及影響
漢軍統帥劉邦從開始就被楚軍咬住,在彭城西用舊情使楚將丁公放自己一馬,逃出彭城被楚軍圍住,由於大風吹散楚軍陣型,劉邦得以逃脫。劉邦此時向北逃跑,過老家沛縣,欲收家小向西。卻引來楚騎,家小被楚抓到,靠推兒子女兒總算逃過一劫。劉邦老婆呂後的兄長呂澤跟隨劉邦參與彭城之戰,戰敗後先帶兵逃到下邑。劉邦繞了大圈子跑到下邑,收其散兵才緩過勁。此戰可以以完勝結局,不但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麵。更扭轉了項羽四麵楚歌,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麵,重新占據楚漢戰爭的主動權。在大的政治環境方麵,原來投向劉邦的盟軍此時又背叛劉邦,或則投靠項羽,如塞王,翟王。有的則重新脫離劉邦的控製走向劉邦的對立麵,如魏王豹,陳餘但是這場完勝的戰役卻留下了遺憾,在此戰並無抓到主帥劉邦,使劉邦逃往西邊,占據滎陽成皋之地利,依靠關中漢中之資源。拉開四年之久的楚漢角逐戰,最後依靠優越的地理和物質資源以及項羽後方的遊擊戰大師彭越,並且整個集團的優勢力量,終於拖垮項羽,贏得天下。
六:彭城之戰的探究與思考
早在劉邦聯軍東進時,項羽就謀劃以彭城為誘餌布局這場偷襲戰。從戰略上是個及其大膽冒險的戰略。首先要分兩線作戰,既要保證戰略偷襲的勝利,又要嚴防齊國趁機包抄。關鍵是在千裏之外就要確定其戰略奇襲的目標和劉邦聯軍的弱點,這不但要豐富的軍事經驗知己知彼的眼光還要一個堅定的不為外界所動的平常心。
突襲的迷惑性隱蔽性及喧張效果
要偷襲本身就有其如何不讓敵人知道的問題,何況是戰略大奇襲!項羽在這個方麵,用大部隊繼續攻齊國作為迷惑敵人的“正兵”,自己隻帶3萬兵力為奇兵用“間接路線”偷襲敵方的後翼。這完全可以算上正奇運用的典範!而長途千裏,繞一個大圈子到敵方後路,期間如何不為對方所知,難度其所作隱蔽性可想而知!在劉邦聯軍剛入彭城還在打探北邊項羽消息的時候,項羽突然從後方進攻,其喧張效果對敵人的震撼效果可想而知!
出眾的戰場洞察力及耐性
項羽繞道彭城西南的蕭,期間潛伏下來等待劉邦諸軍全部進彭城,並在早晨攻擊敵人後翼。這裏需要及其出眾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進攻地點,時間。而又要極大的耐性等待敵人最鬆懈的露出破綻的時候進行攻擊。而項羽的選擇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出眾的戰場指揮能力和正確的戰術選擇
麵對敵人的數量優勢但是聯軍的指揮不協調。項羽采用直接進攻劉邦指揮中樞的戰術,咬定司令部追著猛打。使劉邦的指揮係統癱瘓,至始至終無法組織軍隊抵抗。這裏必須清楚知道劉邦的部署及戰前大量收集情報。由於兩方兵力懸殊,項羽采用驅趕引誘使其到河邊自相殘殺,互相踐踏,最後落水而亡。
戰術的革命與技術的革新
此戰項羽(也是中國)第一次用騎兵獨立作戰,造成了技術效果是輝煌的,其戰鬥具有很大的曆史意義!這是第一次完全由騎兵對步兵造成的巨大勝利,它的曆史性是空前的!也是一次技術上的革新,一次技術上勝利!這種勝利成就了以後騎兵的輝煌!
最後由於項羽自身的戰略眼光,戰術手段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勝利,項羽能在局勢如此不利的情況下迅速找到對方弱點,並且完成一次空前的戰略計劃。但是這種勝利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一個真正的名將就善於利用一切機會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勝利。“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隻有在危機和劣勢的情況下創造的奇跡才更讓人難忘,從軍事上來說惟有項羽前次經典戰例巨鹿之戰可以相媲美!
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漢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曆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隨後,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於是采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五年十月,劉邦親率二十多萬大軍追擊十萬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時,韓、彭二人沒有一個出兵配合劉邦。項羽知道後大怒,於清晨在此地發動突然反擊,斬殺漢軍近兩萬餘人,再次將漢軍擊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於是,劉邦采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齊王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從齊地南下,占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於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萬,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
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麵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於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
一、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
二、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饑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三、漢軍聯兵約七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著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饑餓,士氣潰散;
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占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說是“突圍無效”。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韓信三十萬主力於劉邦本部軍二十多萬合兵一股,排出五座連陣,向盤距於垓下困守的十萬楚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
韓信率主力大軍五、六十萬,排出了這樣一個陣形: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居中,為前鋒主力;將軍孔熙率軍數萬為左翼;陳賀率軍數萬為右翼;劉邦率本部主力尾隨韓信軍跟進,將軍周勃率軍斷後。而項羽方麵,對於楚軍而言,現在的情況即不能守、也不能退。後勤斷絕、無糧而守,無異於坐以待斃,等死!
就這樣,戰鬥打響了:
首先,韓信率五陣大軍先行向楚軍發動挑釁性進攻。項羽立刻率十萬楚軍發動中央突破作戰,矛頭直製韓信本部。項羽親自率軍出擊,衝鋒在前,楚軍以騎兵在前、步兵在後隨其衝鋒。漢軍接戰,前陣立刻被擊潰。韓信立刻命令大軍後撤,以三十萬大軍為屏障掩護指揮部和劉邦的十萬人馬向後退去。漢軍且戰且退,楚軍則是繼續孤注一擲的瘋狂突擊,項羽本人更加是一馬當先,衝鋒速度之快甚至將十萬楚軍將士統統甩在了後麵,連楚軍騎兵都沒有一人能趕上。一路上,漢軍如烏雲一般層層疊疊,一眼望去,滿上遍野。項羽率十萬將士猛打猛攻,連破漢軍數道防線,三十萬大軍潰散一半多,一路之上無人可擋,直殺向韓信本人。
而另一方麵,當韓信以前陣為屏障掩護劉邦軍回撤退避的同時,孔熙、陳賀所率的左右兩軍也自楚軍左右兩側進行著迂回機動,其意思便是為了節製楚軍進攻側翼、分離楚軍騎兵步兵之間的配合、遷製楚軍進攻。
經過半日廝殺,楚軍破軍無數,韓信的前軍幾乎被打成了廢渣,但項羽依然沒能突入漢軍指揮部,韓信始終不斷的向後退卻,始終沒有出現在項羽麵前。而項羽過於猛烈的衝鋒,卻明顯拉開了軍隊前後的距離。當時的楚軍,項羽本人脫離全軍衝鋒在前、衝開敵軍一道道兵列線;後麵是速度較快的主力騎兵急趕項羽、並將被項羽本人打開缺口的漢軍散兵一一衝散踏過;而最後麵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隊,他們與未被騎兵踩死的漢兵一邊廝殺一邊繼續追趕騎兵。楚軍隊形越來越散、越拉越長,已經漸漸失去了緊密的隊形和互相之間的配合。
戰至下午,漢軍中軍一退再退,左右兩軍迂回急進,終於完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漢軍左右軍隨之投入了對楚軍後方則翼的進攻,以緊密的陣形兩麵壓來,迅速合圍了落在後麵的楚軍步兵。楚軍將士殊死抵抗,兩軍官兵絞鬥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戰狀態,將楚軍步兵、騎兵一分兩半,楚軍攻勢隨之被遷製。項羽不得已,隻好率殘存騎兵回師而去、救援步兵。
當得知左右軍完成迂回並發動了對楚軍後方步兵的進攻之時,韓信隨即組織反擊,並將劉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軍投入反衝擊。
漢軍向項羽和楚軍前鋒騎兵反撲而來。數十萬漢軍向楚軍發起了前後夾擊。項羽見勢不妙,立刻率全軍向反方向突圍,衝開漢左右軍的包圍,退回營中。此戰,楚軍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隨項羽退回陣中,漢軍亦傷亡十幾萬,付出了遠高於楚軍的代價。
隨後,韓信率領全軍收攏此前被楚軍衝散的部隊全數壓上,徹底包圍了楚軍大營。此間還殲滅了被打散的兩萬餘楚軍,沒有給項王收攏散兵的機會。至此垓下決戰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