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研究才發現項羽的眼光老辣就戰略高明,巨鹿戰的關鍵就是一個快字,不能激發將士快速求戰的yu望,不能在短時間內消滅秦軍,還是一個死字!章邯軍和王離軍互相犄角,打援兼顧,兵力上極大劣勢的項羽軍,如果想滅兩隻,那是天方夜談。而如今王離軍圍巨鹿,防諸侯,陣勢布局給了可趁之機,正是滅王離軍的好時候。但是秦軍不傻,章邯軍虎視耽耽就是趁你攻王離而前後夾擊,但是章邯的援軍也不是毫無破綻,派兵保護甬道就有兵力的分散。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利用兩軍之犄角的空隙,大膽的玩一場刀尖上跳舞,在秦軍眼皮底下放手一搏,在如此短的距離玩一場真正的運動戰。所以必須要快,快到秦軍主帥完全沒有意識過來,快到秦軍沒有時間部署,快到秦軍來不及配合,快到秦軍反映過來已經全軍覆滅。但是古今中外誰敢這樣玩?誰敢在精銳秦軍眼皮底下各個擊破?隻有項羽敢玩,玩的就是心跳!
項羽主力開始進攻,項羽把主力彙合在一起,直接進攻甬道,斷王離軍的糧草。章邯聽到消息後,立刻帶軍援救甬道,正中項羽之計,項羽以逸待勞,大攻章邯。章邯沒有料到項羽孤注一擲,把所有籌碼都壓了上去,由於英布軍前期的騷擾戰的迷惑,章邯還以為項羽又在玩斷糧遊戲,搞搞破壞然後跑人(誰又能想到項羽如此高明如此不要命乎),連陣型都沒有布置好就帶軍救援。這次項羽玩真格的,有心算無心,決戰對救援,勝負可想而知!史記張耳陳餘傳:“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
章邯遭遇大敗,準備休整後再戰。此時項羽擊退章邯軍後,立刻馬不停蹄殺向毫無準備的王離軍。王離軍圍巨鹿,防諸侯。這幾天在防備陳餘的虛張聲勢,突然聽聞項羽領軍殺來,大吃一驚。由於此刻陣型鬆散,隻好命大將蘇角倉促迎戰。此時項羽早作好戰術部署,對鬆散的秦軍實行穿插,分割,包圍,而項羽親自帶兵直攻秦軍指揮中樞。史記中做了精彩的藝術描寫:“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钜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這裏太史公用了藝術化的描寫,實際是項羽把秦軍分割,獨立後,項羽殺蘇角,擒王離,九戰九勝。諸侯看到形式有利,立刻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諸侯包圍秦軍,巨鹿城的趙軍裏應外合,全殲王離軍,王離的大將涉間絕望放火自殺。曾經滅六國擊敗匈奴的雄師,就這樣風消雲散了!
六:收服章邯
滅掉王離軍,救趙成功後,戰爭並沒有結束,章邯軍還有20多萬人退居棘原,此時懷王命項羽回師。但是項羽另有大誌!項羽要擺脫懷王滅秦稱霸天下,此時對他來說是一個機會。項羽開始使用政治手段,首先要收服諸侯聯軍,再要收服章邯!
做好這些項羽煞費心機,項羽先把章邯軍牢牢壓製在自己手中卻不強攻,利用章邯的威脅一麵統帥整合諸侯,一麵用裂土分封收買諸侯,恩威並用,雙管齊下,把諸侯聯軍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章邯在王離兵敗後,受到極大的壓力,一直求戰,希望用勝利來回應秦庭。但是局勢的主動權掌握在項羽的手中,項羽此時表現耐性十足,屢屢擊敗章邯卻不決戰,隻是一點點磨,而章邯此時戰不勝退不得。這樣對峙6個月,已經是秦二世三年6月了,秦二世屢屢派人責問章邯,章邯派親信司馬欣到鹹陽打探消息。趙高派人捉拿司馬欣,司馬欣從小路逃回。此時陳餘給章邯寫信講明利害,讓章邯投降項羽!章邯有些意動,卻不甘心,一麵派人談約,一麵準備在戰。但是章邯的小動作都被項羽看在眼中,為了徹底收服章邯,項羽決定打怕他!
項羽命蒲將軍迅速到漳南擊破章邯軍,自己帶大軍再敗章邯軍。章邯無計可使,隻好投降。秦朝的最後一隻軍隊宣告覆滅。
後記:奇跡總出現在打破常規卻合情合理中
七:分封諸侯
熊心:楚王→義帝,國都:郴縣(今湖南郴縣);項羽:魯公→西楚霸王,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沛公→漢王,國都:南鄭(今陝西漢中);章邯:秦降將→雍王廢丘(今陝西興平南);司馬欣:秦降將→塞王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董翳:秦降將→翟王高奴(今陝西延安北);魏豹:魏王→西魏王,平陽(今山西臨汾西);申陽:張耳部將,韓王雒陽(今河南洛陽東);韓成:河南王,陽翟(今河南禹縣);司馬昂:趙將,殷王,朝歌(今河南淇縣);趙歇:趙王,代王,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張耳:趙相,常山王,襄國(今河北邢台)英布(黥布),項羽部將,九江王,六縣(今安徽六安北);吳芮:楚將,衡山王,邾縣(今湖北黃崗北);共敖,楚柱國,臨江王,江陵(今湖北江陵);韓廣,燕王,遼東王,無終(今河北薊縣);臧荼,燕將,燕王,薊縣(今北京西南);田巿,齊王,膠東王,即墨(今山東平度南);田安,項羽部將,濟北王,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田都,齊將,齊王,臨淄(今山東臨淄東)。此次分封用心良苦,項羽特地封了3秦壓製劉邦,劉邦知其意,竟毀掉陳倉棧道,怎料蕭何獻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讓劉邦走出了勤王的第1步。
巨鹿之戰,項羽在兵力數量,素質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擊敗善戰的秦軍,除了天時地理人和的多方麵配合。關鍵是謀劃於前,大膽的打破常規,運用一切巧妙戰術和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卻隻看到其勇武的一麵而沒有看到其主謀的一麵。而項羽之前謀劃由於史料原因而無法窺測了!但是如此龐大的在敵人眼皮底下各個擊破,無疑需要戰前的詳細布局,戰場的臨時指揮。而這些項羽無疑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方,而其中軍事手段的老辣也讓人歎為觀止!
巨鹿之戰項羽以少量雜牌軍全殲精銳秦軍,無疑是中國戰爭史甚至世界戰爭史中的奇跡。而創造這個奇跡,無疑在於打破常規作戰。巨鹿之戰秦軍統帥都非弱者,不是迂腐和無能將勝利拱手贈與對方的“法羅”,而且是久經沙場的一代名將,一切布置都可圈可點。但是天才是打破常規,按一般正規想法,項羽先統帥諸侯,在集中優勢兵力和秦軍決戰。但是項羽不,項羽要先打出勝仗,這樣諸侯自然就參與了。
章邯王離以為項羽和他們打遊擊戰,但是項羽卻是遊而致命一擊,可以說巨鹿戰的勝利勝就勝在秦軍沒有做好孤注一擲的大決戰的準備。勝在秦軍沒有想到項羽敢在刀尖上跳舞,敢以如此差距的兵力鑽到自己空隙中各個擊破。每一場戰役在看似完美的布局中,實際上都還在各個戰略布局環節中有間隙,而大師就是把自己作戰環節的間隙做到最小,而抓住對方的間隙,使整個完美的布局支離破碎,在這個方麵項羽無疑最接近完美。
這裏用一句孫子兵法的話作為總結;“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一場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跡
談起中國古代戰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如秦楚巨鹿之戰,漢趙井陘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楚漢時期另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爭卻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無幾。各種原因隻有仁者見仁。但是這場戰爭卻是一個無法忽略,在中國戰爭史以至世界戰爭史都應該有一席之地的戰爭。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彭城之戰。
一、背景:劉邦伐楚
秦朝末年,綱絕維弛,群雄並起,其間項羽憑借滅秦巨功分封天下,稱霸諸侯!而滅秦的另一主角劉邦卻被封在偏遠的漢中巴蜀之地。漢二年,劉邦因不滿漢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東向伐楚,而此時,項羽大軍正在東邊平定齊國之亂,後方空虛。劉邦抓住這個機會大舉東進,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鋒直指項羽的都城彭城。史記載:“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很多人質疑56萬人這個數字,其實這個數字是可信的,劉邦當年在關中的時候統兵10萬,經過漢中整頓,收其巴人等當地民族為軍,後定三秦亦收其兵,完全可以做到翻一倍。而此時劉邦“劫持”五個諸侯一起進攻項羽(哪五個諸侯?一直有爭議,大概有魏王豹,殷王司馬昂,河南王申陽,塞王、翟王,另有陳餘軍不在此路),而此時東進劉邦傾巢而出,手下重要將領和謀士幾乎全到,彭城兵敗後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可見損失之慘重。
關於劉邦進攻彭城的部署,後世有很多誤解,這裏簡要說明劉邦東進的部署,漢元八月,劉邦出漢中定三秦。“漢二年三月漢王從臨晉渡”東進。大概劉邦分三路行軍,中路軍由劉邦親自統帥,部將為張良、陳平、韓信,呂澤,張耳,盧綰,夏侯嬰以及五諸侯軍,是從洛陽直接向東,直取彭城。北路軍由曹參、灌嬰率領彙合陳餘軍從粱魯,與中路軍會攻彭城。南路軍由薛歐、王吸(或有王陵軍)自關中出武關走南陽,攻陽夏,向東進攻彭城。
此時關中並不安穩,章邯等勢力還在負隅頑抗。劉邦留下蕭何守關中,周勃圍廢丘,樊噲酈商轉戰關中各地,而立韓王信為韓王平定韓地。
這裏有疑問的是關於韓信的行蹤。很多人認為韓信此時在關中圍章邯,沒有參與彭城之戰,甚至認為是把韓王信當成韓信。這種說法是說不通的,首先韓王信為韓王平定韓地,行蹤確定。韓信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淮陰侯列傳》敘述此段時,隻說漢王而未提韓信,但是有一點要知道,在韓信的列傳中敘述本身就暗含其人行蹤。考證韓信生平我們知道韓信雖然在漢中被劉邦拜為大將,但是一直到彭城之戰都無兵權,其地位隻相當於參謀,這個期間他並沒有什麼舉動,太史公自然忽略過去。而後來彭城之敗後,韓信收殘兵敗將在滎陽和劉邦會合更有利的證明其人當時亦在彭城!
漢二年四月,北路軍破龍且於定陶,南下碭和劉邦中路軍會師,接著攻下項羽都城彭城,劉邦似乎已經完勝。
二、項羽的困境及瘋狂戰略
早在劉邦定三秦的時候,項羽就預感劉邦會東進,不過此時他帶兵進攻自己後翼的齊國。而對劉邦的攻勢,項羽一麵派鄭昌為韓王,前往韓地抵抗劉邦東進。派陳平平殷王在此又布一層防禦線。派龍且抵擋北路軍,又派兵距陽夏阻攔南路軍。除了南路軍史書未明外,其餘各路均告失敗。而項羽寄以厚望的英布卻趁此坐山觀虎鬥。劉邦軍浩浩蕩蕩,56萬大軍數月就盡占楚地。此時,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1、麵臨兩線作戰。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
2、兵力的極大懸殊。劉邦諸侯聯軍56萬人,規模空前宏大。項羽此時全部兵力不詳,但是必然遠少於56萬。
3、後方淪陷,孤軍深入。此時項羽楚地盡失,沒有根基的孤軍隻能速戰速決。
4、遠離戰場,長途奔波。敵人則以逸待勞,利用防禦工事抵抗回師楚軍。
5、盟友背叛,政治大環境陷入極度孤立的狀況。
麵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出籠:以諸將率領大軍繼續平定齊國,作為迷惑劉邦的手段。而自己親自帶領3萬精兵繞道彭城後方,以彭城為釣餌引劉邦上鉤,然後偷襲劉邦後方,盡滅劉邦軍。
項羽的作戰計劃出來,所有人都楞住了!此人傻了,他不但要以3萬盡殲對方56萬,還要長途奔波,設局偷襲!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瘋狂計劃!
彭城之戰,關於項羽的行蹤由於曆代很少研究者涉足,以致人人認為是劉邦攻下彭城後“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輕敵而致。實際上劉邦雖然得意忘形卻是並未放鬆警惕,謀臣大將皆在左右,未見有其疑義。關鍵是項羽在劉邦未下彭城之際,已經回師彭城西邊,斷其後路,忽然出現在劉邦諸侯聯軍的後方。關於這一點甚少有人注意,但是這確是彭城之戰勝利之關鍵。史記項羽本紀有載:“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這裏清楚的寫明了項羽的行蹤的順序。但是大多人采用了史記高祖本紀:“項羽雖聞漢東,既已連齊兵,欲遂破之而擊漢。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為何兩者有差異?這裏我們分析,項羽本紀排在高祖本紀前麵,事跡以項羽為主,順序詳細,亦以此為準。而高祖本紀以劉邦事件為主,項羽事跡隻是插敘。如果讀高祖這段會發現劉邦入彭城強調的是因果關係,並未詳細敘述項羽行蹤,而項羽本紀已說的很清楚了,無須再費力。細看項羽本紀發現有一個關鍵字“項王‘乃’西從蕭”,從乃字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項羽3萬兵力在劉邦軍尚未全部入彭城時,已經到達彭城西南斷其後路,等待劉邦全部入彭城給劉邦聯軍致命一擊。而長途奔波,繞道千裏,斷敵後路,攻其不備未給敵人發現任何蛛絲馬跡,可真謂是前無古人!
現在項羽隻剩下耐心等待最佳時機給予致命一刀了,不過項羽已經準備好秘密武器了。
三:項羽在中國騎兵史的地位
騎兵是冷兵器時期世界戰爭史的最大革命,但是卻是個逐漸發展的時期。在馬鐙沒有出現的前騎兵時代,騎兵的發展和應用是緩慢的。我國中原地區早在春秋之際已經有騎兵,但是此時騎兵是小規模的,主要用於載人,並沒有史料證明有騎兵作戰的記錄。中原地區真正大規模把騎兵用於軍事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從此騎兵作為輔助性兵種走向戰場。戰國時期由於秦趙臨近北方胡人,所以多有騎兵。但是此時不論是秦還是趙,騎兵都是作為輔助兵種,騎兵放在兩翼後方,配備弓弩。用於偵察,騷擾,偷襲,斷後,追擊等。真正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把騎兵當成主力並用於衝鋒大多以為是在西漢時期的反擊匈奴。這個論述實際上忽略了項羽在中國騎兵史上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