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活自己,再養活他人:20幾歲要理財的N個理由
財富是生活的保障,三十歲後一定要有錢
有一個這樣流傳已久的故事,一個遲暮之年的百萬富翁,在冬日的暖陽中散步,這時他碰到一個流浪漢在牆根處曬太陽,他問流浪漢:"你為什麼不去工作?"
流浪漢答:"為什麼要工作?"
"你可以掙錢呀。"
"掙錢做什麼?"
"掙錢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然後呢?"
"當你老了,可以衣食無憂,像我一樣,每天散散步,曬曬太陽。"
"難道我現在沒有在曬太陽嗎?"
不可否認,幸福很多時候與窮富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但就這一個故事來說,隻在一個特定的氛圍之中展開敘事,它恰恰選擇了流浪漢最明媚的生活片斷,並且賦予它哲理和詩意。這樣一來,流浪漢的生活不僅不可悲,反而還令人羨慕了。但如果富翁反過來問他,難道曬太陽就是生活的全部嗎?太陽落山後你怎麼辦呢?流浪漢又如何回答?
別再自欺欺人了,除了聖人和哲人能安貧樂道,能在貧窮中享受幸福外,常人又有幾個甘受貧窮的折磨?"知足者常樂",這是國人較為崇尚的一種觀念,以此作為精神境界。如果確實能隨遇而安,那也未嚐不是好事,但如果想得到而得不到,隻好龜縮在角落裏,喃喃自語著"知足常樂",那就是一種逃避,一種懦夫的行為了。
另一方麵,對於這個"流浪漢曬太陽"的故事,我們還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故事發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國。西方是福利社會,哪怕身為一個流浪漢,也不必擔心餓死。窮隻是相對的窮,欠缺的隻是成就感,和富人比起來,隻是物質生活稍微差點。在基本生存條件有保障的情況下,雖然沒有麵子,生活也不奢侈,但隻要心態好,清貧也是一種格調,清湯淡水也是可以享受的。
對富國的窮人來說,窮可能主要是個麵子問題,而對窮國的窮人來說,可能就是肚子問題。肚子承受不了的東西,麵子也絕對承受不了,與肚子相比,其他一切都隻能退到次要,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窮人隻有正視自己的窮,才能找到擺脫現狀的辦法。畢竟我們都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我們大多數人的幸福常常得與財富扯上關係。
你是否曾經想過,你的生活是否得到了長期的保障?是否今天衣食無憂,明天就可能捉襟見肘?這個問題,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也是不可逃避的。
如果你還是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在當今就業壓力巨大的形勢下,好不容易找了一份月薪一兩千的工作,你認為這樣就算是安定下來了嗎?你有沒有算過,除了正常的必不可少的花銷,你一個月能有多少結餘呢?如此下去,一旦出現特殊情況,你要怎麼應付呢?
如果你是個上班族,每月幾千元工資已經有好幾年沒有漲,看著,物價和房價一路飆升,你是否會小心謹慎的工作,唯恐失業你是否會擔心自己和家人生病而接到醫院高昂的收費單?這樣的生活,你覺得有保障嗎?
如果你是個自己創業的老板,無論你現在是開公司,開店鋪還是開餐館,你有沒有想過"我能靠這個生意維持多久呢?"當前市場競爭如此激烈,許多的公司或店鋪,今天開張明天關門,而且是說停就停。時刻麵臨破產的危機感總是縈繞著獨自創業的人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用朝不保夕來形容,但也是沒有保障的。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著幸福,渴望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希望生活得到保障。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需求是有層級之分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而要依層級滿足這些需求,必須建立在不虞匱乏的經濟條件之上。也就是說,財富是幸福人生最基本的保障。
我們都應該問一下自己,在以後的日子裏,你能夠給自己的家人,那些你愛的,和愛你的人,帶去一個好的生活條件,保證他們不為生活而煩惱嗎?
如果你是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回答說"不"情有可原,因為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生活剛剛起步,人生正處於積累的階段,這時你要做的是不能坐以待斃,更不能掩耳盜鈴。現實是逃避不了的,如果你一直渾渾噩噩地生活,最後的結果就是,伴隨著痛苦與不開心,一直過著緊巴巴的生活。
有了財富才能有豐富的物質生活,良好的教育、醫療、社交等。所以說,財富是生活的保障。三十歲人生已過半,一切都應該步入正軌,需要開展自己的一番事業,為將來的生活打下物質基礎。
不想做窮人,就要早理財
猶太人很早便認識到錢要在流通中才能賺到更多錢的真諦。當然,開始時猶太人所經營的是個人高利貸的借貸關係,規模不大,獲利也不多,而且常會有被倒賬的危險。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猶太人"賣"錢變得安全有序,那是從18世紀後半期開始的,一些猶太人根據英國產業革命帶來的情況,把分散的財富積存起來,設立正式的金融機構,開展有序的融資業務。
正是猶太人善於運用資金,近一個多世紀來,世界財經界的實權較多地集中在猶太人手上。隨著融資業務的不斷發展,猶太人又改變了開始時那種放高利貸的"賣"錢賺錢手法了。他們不再把自己的錢存在銀行,而是用於投資回報率高的有前途項目。如一些礦山、鐵路、電廠等。
現在,我們按照猶太人的思路算一筆賬:你從現在起,每年從薪水中定期存下1.4萬元,40年後將會有多少錢呢?一般人所謂的金額,多在200萬~800萬之間,頂多1000萬元。而實際的答案讓人大吃一驚:1.0281億元。
這就意味著,每個年輕人都有可能成為億萬富翁!當然這裏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保證年均20%的投資報酬率。如何實現這個報酬率,是我們需要另外考慮的問題。
相反,如果我們把這每年1.4萬元餘錢放進自家的儲蓄罐裏或者保險櫃裏,40年後隻有56萬元;如果把這1.4萬元存進銀行,並且將每年的利息滾入成本,按現在不到2%的利率計算,40年後你積累的也頗為有限。與年均投資報酬率為20%的項目相比,兩者收益肯定不可同日而語。
通常,窮人總將富人致富的原因,歸諸於運氣好或者從事不正當或違法的行業,而非富人的克勤克儉。但這些人萬萬沒想到,真正造成窮人與富人的財富差異,是他們的理財習慣。因為窮人與富人的理財方式不同,富人的財產多是以房地產、股票的方式存放,窮人的財產多是儲蓄在銀行。
早理財,早擺脫"不窮不富"的尷尬
如果你身處豪門,家財萬貫,那你可以不用理財,因為你可以請專人幫你打理自己的財產;如果你一輩子一窮二白,口袋從來沒超過半年的口糧,那你也可以不理財,因為你沒有本錢,要知道理財也是"嫌貧愛富"的。
如果你不是上述兩種人,而是正好處於中間狀態--不窮也不富:手頭有一些資本,但是不多,生活不至於節衣縮食,但是遠遠談不上衣食無憂,如果你希望改變這種"不窮不富"的尷尬狀態,使生活步入更高的一個層麵,那麼,你該學習理財了。
當今20幾歲的年輕人,大多處在"不窮不富"的階段。社會的變化讓這些年輕人不再輕鬆:沒有鐵飯碗,沒有雷打不動的工作,像父輩一樣在某一個地方工作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情況很少了,生活充滿更多的不確定因素,說不定一場大病或者意外就能讓自己風雨飄搖,此時,財富是生活唯一的保障。因此,20幾歲的年輕人,急需擺脫這種"不窮不富"的尷尬境地,而理財,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唯一方法。
為什麼說理財是擺脫"不窮不富"尷尬境地的唯一方法呢?原因就在於:
第一,擺脫"不窮不富"的尷尬不能僅僅寄希望於"漲工資"。俗話說,你不理錢,錢不理你。很多人總希望工資不斷上漲,有更多的收入,以為以此就能告別"不窮不富"的尷尬,過上幸福生活。實際上,很多時候盡管收入增多了,但同時支出也會隨之水漲船高--買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日常消費也要求更高,這樣下來,日子反而比以前更緊巴巴了。工資的上漲速度,永遠趕不上生活消費的需求,更何況,物價也是在同步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