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在方圓中(3 / 3)

三國時期,魏國官吏王昶曾經訓誡他的子孫:"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那意思就是說:若能以暫時的委屈作為伸展,以暫時的退讓作為獲得,以暫時的懦弱作為強大,就沒有辦不到的事。何為大丈夫,大丈夫就要學會能屈能伸,而明白此中道理的人,古今中外沒有多少。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勢均力敵。劉邦借助大將韓信一統天下。韓信小時,曾受過乞婆的喂養,受到當地人的嘲笑。有一天,他在逛街,從對麵走過來幾個當地最不好惹的地痞流氓。他們截住韓信嘲笑他"漂母食",並且要求韓信從他們的胯下爬過去,要不然就把他打死。韓信想了一會,便伏下身去從他們的胯下爬過去,拍拍灰塵離去。那些地痞流氓哈哈大笑,說韓信是個膽小怕事的人,不能做出什麼大事。後來韓信發奮,學得一身兵法,軍事才能無人能及,被蕭何引見到劉邦帳下,就這樣做了大將軍,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這就是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

如果當初韓信一氣之下和那些流氓死拚的話,曆史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叱吒風雲的大將軍,隻會多了一個沒有名氣的枉死鬼。在常人看來,胯下之辱讓人不堪忍受,是奇恥大辱。而韓信卻忍受了,這是何等的胸襟和氣魄!

要想做大事業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恥辱。曆史賦予你重大的任務,你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準備,那不僅是命運對你的考驗,也是自己對自己的驗證。麵對恥辱,要冷靜地思考,人在遭遇困境和恥辱時,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能和對方抗衡,保存自己的實力是最重要的。

能屈能伸,一時的忍辱負重是為了長久的事業和理想。如果不能忍受一時之屈,壯誌就不能實現。"屈"是"伸"的準備和積蓄階段,就像運動員跳遠一樣,屈腿是為了積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發力點上,然後將身躍起,在空中舒展使身體達到最高的目標。

史學家司馬遷對楚國義俠季布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不惜喬裝為奴,忍辱偷生給予了如下評論:"......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成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有勇也,其計劃無複之耳。"

司馬遷本人就是耿介之士。當群臣眾口一詞詆毀李陵降胡時,他卻站出來,仗義執言,結果觸怒了漢武帝而被處以宮刑。受宮刑乃奇恥大辱,從不畏死的角度看司馬遷理應自殺,但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客觀記述曆史的使命,必須忍辱偷生。

荀子說,大丈夫根據時勢,需要屈時就屈,需要伸時就伸,可以屈時就屈,可以伸時就伸。屈於應當屈的時候,是智慧;伸於應當伸的時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壯大力量;屈是隱匿自我,伸是高揚自我;屈是生之低穀,伸是生之巔峰。有低穀,有巔峰,犬牙交錯,波浪行進,這才構成完美而豐富的人生。

大丈夫隨時勢能屈能伸,柔順如同薄席,可卷可張,這不是出於膽小怕事;剛強、勇敢而又堅毅,從不屈服於人,這不是出於驕傲暴戾。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起他個直上九霄;伏,就伏他個如龍在淵;屈,就屈他個不露痕跡;伸,就伸他個天高海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