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單純,為人處世留點心機(1 / 3)

不要太單純,為人處世留點心機

避免樹敵,多個敵人多堵牆

處世待人中"多個朋友多條道,多個敵人多堵?",這個道理是無所不在的。樹敵過多,不僅會使人邁不開步,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會遇到種種不應有的麻煩。

要避免樹敵,你首先得養成這麼一個習慣,那就是絕不要去指責別人。指責是對別人自尊心的一種傷害,它隻能促使對方起來維護他的榮譽,為自己辯解,即使當時不能,他也會記下你這一箭之仇,日後尋機報複。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無論他多麼不對,他都寧願自責而不希望別人去指責他們。在你想要指責別人的時候,你得記住,指責就像放出的信鴿一樣,它總要飛回來的。要記住,指責不僅會使你得罪了對方,而且他也要在適當的時候來指責你。即使是對下屬的失職,指責也是徒勞無益的。如果你隻是想要發泄自己的不滿,那麼你得想想,這種不滿不僅不會為對方所接受,而且就此樹了一個敵;如果你是為了糾正對方的錯誤,那為什麼不去誠懇地幫助他分析原因呢?

手段應當為目的服務,唯於不良的動機,才會采用不良的手段,而後樹敵。許多成功者的秘密就隻在於他們從不指摘別人,從不說別人的壞話。麵對可以指摘的事情,你完全可以這樣說:"發生這種情況真遺憾,不過你肯定不是故意這麼做的,是吧?為了防止今後再有此類事情發生,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原因......",這種真心誠意的幫助,遠比指摘的作用明顯而有效。

其次,對於他人明顯的謬誤,你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否則不但不會顯得你高明,反而傷了別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得牢記,凡是非原則之爭,要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樹敵,而且也許已使對方的某種"報複"得到了滿足,可以"以愛消恨"。口頭上的犧牲有什麼要緊,何必為此結怨傷人?對於原則性的錯誤,你也得盡量含蓄地進行示意。既然你是為了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那麼何必讓傷人的舉動來"逞能"?

微笑、眼色、語調、手勢都能表達你的意見,唯獨不要直接說"你說得不對"、"其實是這樣的"等等,因為這等於在告訴並要求對方承認:"我比你高明,我一說你就能改變你自己的觀點",而這實際上是一種挑釁。商量的口吻、請教的誠意、輕鬆的幽默、會意的眼神,反而會使對方心悅誠服地改變自己的失誤,與此同時,你也不會樹敵。

假如由於你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你得及時向對方道歉,這樣的舉動可以化敵為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今後會相處得更好。"不打不相識"這一民諺富含了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別人,當時你自己一定得到了某種"發泄",與其待別人的"回泄"自來,不知何時飛出一支暗箭,遠不如主動上前致意,以便盡釋前嫌。廉頗自恃積功過人,多次故意見辱於後來居上的藺相如,而後者見狀忍讓,不與為敵,不願去爭,直至後來廉頗負荊請罪,演繹流傳千古的"將相和"。

為了避免樹敵,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這就是與人爭吵時不要非爭上風不可。實際上,爭吵中?有勝利者。即使你口頭勝利,但與此同時,你又樹了一個對你心懷怨恨的敵人。

爭吵總有一定原因,總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真想使問題得到解決,就絕不要采用爭吵的方式。爭吵除會使人結怨樹敵,在公眾前破壞自己溫文爾雅的形象外,?有絲毫的作用。如果隻是日常生活中觀點不同而引致的爭論,就更應避免爭個高低。如果你一麵公開提出自己的主張,一麵又對所有不同的意見進行抨擊,那可是太不明智,無異於強使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如果你經常如此,那麼你的意見再也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你不在場時別人會比你在場時更高興。你知道得這麼多,誰也不能反駁你,人們也就不再駁你,從此再?有人跟你辯論,而你所懂得的東西也就不過如此,再難從與人交往中得到絲毫的補充。因為辯論而傷害別人的自尊心、結怨於人,既不利己,還有礙於人,而使自己樹敵,實在是不足取。

沉默可以避免失言

立足於社會,搏擊於商海,你總會有與別人相持不下的時候。這時,你可以利用"沉默"這一策略,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

愛迪生發明了自動發報機後,他想賣掉這項發明專利,然後用所賣資金建造一座實驗室。

愛迪生不知道市場行情,便與夫人米娜商量,米娜也拿不定主意,她幫愛迪生估算道:"建造一座實驗室大約需要兩萬美元,如果自動發報機能夠賣上兩萬美元,建實驗室的經費就夠了,再也用不著去為經費操心。"

美國的一位商人聽說愛迪生要賣自動發報機的發明技術,便找到愛迪生商談。在商談中,愛迪生覺得兩萬美元太高了,便不好意思先開口,一直保持著沉默,商人終於忍耐不住,便先開了價:"這項技術,我出10萬美元,愛迪生先生,你覺得怎樣?"

這個天價大出愛迪生的意料,他心中暗喜,當場便與商人成了交。回家後,他把這事告訴夫人,米娜說:"沒想到你沉默了一會兒就淨賺了8萬美元。"

一個企業改製,準備將公司賣掉。根據資產評估和董事會的測算,隻要不低於800萬元,就可以出售公司。有一外地客商準備買下公司,在談判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會兒說到公司的地理位置不行,一會兒談到機器設備太陳舊,一會兒又扯到價格不能太高,但是這個公司董事會成員個個都一言不發,耐著性子聽著。最後,這位客商也感覺到說累了,見對方沉默不語,似乎有點亂了方寸,他突然冒出一句:"我最多隻能出1000萬元,再多一分,我就隻能退出,你們隻有另尋買主了。"於是,這個公司靠沉默便很輕鬆地多賺了200萬元。

人們往往不善於等待,而等待往往是適用於各種情況的一種策略。有時片刻的沉默會產生奇特的效果。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往往會給你帶來益處。在某些場合,沉默不語可以避免失言。許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極力想表現得禮貌時,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不恰當的話給自己帶來麻煩。

中國有句俗話說:"言多必失。"說的多了,言語中就自然而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你對事物的態度,你對事態發展的看法,你今後的打算等等,會從言語中流露出來,被你的對手所利用,從而製定出相應的策略來戰勝你,而且,你的話多了,其中自然會涉及到其他人。

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話由於地點不同、語氣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別人在傳話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加入他個人的主觀理解,等到你談的內容被談話對象聽到時,可能已經大相徑庭,勢必造成誤解、隔閡,進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處在不同的狀態下,講話的心情不同,話的內容也會不同。心情愉快的時候,看事看人也許比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讚譽之言可能會多;有時心情不愉快,講起話來不免會憤世嫉俗,講出許多過頭的話,招來很多麻煩。

在中國曾有所謂"逆鱗"一語。龍的喉部之下,約直徑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鱗",全身隻有這個部位的鱗是相反生長的,誰如果不小心觸摸到這一"逆鱗",必會被激怒的龍所殺。因此,即使對再馴良的龍,也不可掉以輕心。

我們可以由此得知,無論人格多高尚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隻要我們不觸及對方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就能平步青雲。所謂的"逆鱗"就是我所說的"痛處",也就是缺點、自卑感,在人際關係上,我們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對方"逆鱗"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言多者必有所誤,所誤必有所失。為人處世,不可言多。

聰明者會聽弦外之音

人內心的思想,有時會不知不覺在口頭上流露出來,因此,與別人交談時,隻要我們留心,就可以從談話中探知別人的內心世界。

明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個名叫萬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遺民,在安亭郡堪稱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辦事歸來,萬二問他在京城的見聞。這人說:"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詩。詩是這樣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萬二一聽歎口氣道:"唉,跡象已經有了!"他馬上將家產托付給仆人掌管,自己買了一艘船,載著妻子,向江湖泛遊而去。兩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戶都分別被收繳了財產,門庭破落,唯有萬二逃之於外。

"說話聽聲,鑼鼓聽音",這個"聲"指的就是言外之意。通常除說話以外,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可能在特定的語境中表達出明確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話也可以聽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掌握和摸透這一點,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傷害或傷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