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老實,老實也要有個度(1 / 3)

做人不要太老實,老實也要有個度

可以溫和,但不可以軟弱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應當和顏悅色,與人為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還是和和氣氣地相處為好。當然,工作生活中少不了各種各樣的矛盾,但矛盾隻要不是很尖銳,最好還是相安無事。所謂凡事好商量,有話好好說,都是人們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溫和態度和常用的退讓方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時候溫和的手段都靈驗,社會上有的人就是欺軟怕硬,得寸進尺,把妥協退讓當成軟弱可欺。你越是好言相勸,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他越是不依不饒。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采取強硬的態度和手段了。

《水滸傳》中大相國寺菜地中的一群潑皮無賴就屬於這樣一類人。他們整天偷雞摸狗,不務正業,以到大相國寺的菜地中偷菜為生,還欺負寺中的和尚。魯智深知道後,原本還想好好給他們講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可是他們欺負魯智深是新來的,又不了解他的底細,想一來就給他一個下馬威。結果一群人被魯智深打入了糞坑,吃了大虧,最後終於服了軟。如果魯智深還是像以前那些管理菜園的和尚一樣,沒有一些拳腳手段,把這幫人打得服服帖帖,最後那就隻能自己吃虧。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軟與硬兩手是相輔相成、密切聯係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虧。為人不能太軟,那樣會給人以廢物點心的感覺,都覺得你好欺負,於是就自然而然地會經常受到別人舉止、言語、態度的戲弄與傷害。由於人性中有著天然的缺陷,人們總多少有點欺善怕惡的毛病。因此,人可以溫和,但不可以軟弱。

然而我們也不能走到事物的反麵,不可以總是態度強硬,好勇鬥狠。一個人太強硬,必然使人覺得他頭角崢嶸,渾身是刺。這種強硬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以至於弄得千夫所指,觸犯眾怒,到時候誰也救不了他。

在平時人們更多的還是要軟硬兼施,因為生活是複雜的,人們的心情是多變的,在不同的事情上,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態度和策略。所以,我們還是要表現得靈活一點,針對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采用多樣的方法。涉世不深、初入社會的人,或者過分軟弱、過分善良,或者是態度固執、目空一切,因此更有必要了解軟硬兼施的效用,心理上要有點軟硬兩手交替使用的謀略與機變。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荊州就充分運用了軟硬兼施的手段,而且運用得非常高明。諸葛亮是運用武力占據了荊州,但是他非要和東吳說是暫借荊州,這就是軟的一手,用這一招給東吳以幻想,讓他們以為還能夠通過和平手段取得荊州,所以難以下決心和劉備、諸葛亮動武。可是當東吳催討荊州的時候,諸葛亮一方麵賴著不還,另一方麵又威脅東吳,把東吳弄得打不是,不打也不是。運用這一手,諸葛亮達到了長期霸占荊州的戰略目的。

所以,軟與硬,作為一種策略,或者作為一種交際手段,無論何種場合,不可偏頗。從理論上講,軟,體現友善、涵養、通情達理;硬,則顯示尊嚴、原則和力量。還要根據形勢變化,靈活運用。

忍讓是美德,但要有度

為人處世要忍,但忍讓要有度,一味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是膽小怯懦的表現。在原則問題和大是大非麵前切不可縮手縮腳。

洛克是國家圖書館的職員,在工作中他處處小心、事事謹慎,對每位同事都畢恭畢敬,偶爾與同事發生點小摩擦,也從不據理力爭,總是默默地走開。逐漸大家都認為他太老實、太窩囊,大家都不把他當回事,在許多事情上總是他吃虧。

洛克心裏很覺委屈,殘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對自己的為人處世進行反思,他決心改變自己。

一次,同一組的一位同事擅離職守丟失了兩本書。這位同事嫁禍於洛克,說是他代自己值的班。主管在會上通報這件事時,洛克馬上站了起來,說道:"主管,今天的事你可以調查,查一查值班表。今天根本就不是我的班,怎麼能說我不負責任。有人是別有用心想讓我替他頂罪。在這裏,我順便告訴大家,我老實不爭,隻是不想和同事們爭來爭去,大家在一起共事也是有緣。以後,誰要再像以前那樣待我,對不起,我就不客氣了。"

從此以後,洛克發現同事們對他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他也抬頭挺胸起來,不再扮演被人欺負的老實人的角色了。

一個人如果老是受別人的欺負、刁難,往往是因為自己軟弱或辦事能力較差所致。相信你肯定也不願意認為自己沒有工作能力,因此,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要改變被人欺負的現狀,必須要態度強硬起來,腰杆挺直起來,與欺負你的人抗爭。

掌握忍讓的度,乃是一種人生的藝術和智慧,也是真正作為"忍"的關鍵。一味的、毫無界限的"忍"不能算是真正強者的"忍",它隻是一種懦弱和無能的表現,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愚蠢。

忍耐要有限度,所謂"事不過三",說的就是人們對同一對象的"忍",可以是一次、兩次,但絕不可一忍再忍。忍讓到一定份上,必須有所表示,使對方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退讓不是一種害怕和無能,而隻是出於一種"忍",從而不再繼續下去。而且,在忍無可忍時便無須再忍,如果對方實在是過於無禮,便不應再行"忍"下去,而必須要有所表示。

羞怯有度,勇敢生活

害羞是老實人的一大特點,害羞是一種難以描繪的情感屏障,是人人都能觸及的精神繭殼。而人往往又在這種心理的網羅下,作繭自縛。

據統計,在美國有40%的成年人有害羞表情,在日本60%的人認為自己害羞,在我國則幾乎所有的人都有害羞的時候,連宋代大詩人蘇軾也曾有過"歸來羞澀對妻子"的尷尬場麵。

為了尋找人害羞的原因,意大利米蘭聖拉菲爾大學的馬可?巴特格裏亞博士找了49名三四年級的小學生,他讓小學生們回答調查問卷,然後用人們接受的害羞等級給他們評級。他向小學生們展示一係列的圖畫,上麵畫的是表示高興、生氣和沒有任何表情的臉。他要求小學生們識別這些臉。害羞程度較高的小學生,一直不能順利地解讀表示生氣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