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會等你長大:善表達,成長並成功的利器(2 / 3)

的確,當聽者的表情、態度和說者的預期有了差距,甚至是超出其想象之外時,說者的意識就已經離開了話題本身,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聽者的身上。

比如說,說者本來預期這一席話可以惹得哄堂大笑,可是放眼望去,聽眾卻絲毫不為所動,而且還以冷漠的眼神望著他;或者是他期望大家能輕鬆點來聽他說話,沒想到大家的表情卻都很嚴肅,並且以銳利的眼光望著他。這些未能被預期的狀況,讓說者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在說話本身,因此產生緊張。

然而,不是隻有你會緊張。如果市場上有賣"防止緊張"的藥,那它的銷售量一定不會差的,就連那些演說家也可能會爭相購買。這說明了什麼?不管是誰,大家多多少少都會緊張,如果你知道這個事實,就會認為"會緊張是當然的","大家都會緊張,沒什麼好怕的"。不信的話,你去問身邊的朋友,看他們在人麵前說話時會不會緊張。那些你以為很大方的人,給你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如此一來,你緊張的心情自然能舒緩不少。

不過這樣還不夠,為了讓自己在人前能自然地說話,還是得靠多練習,先一個人多發聲練習,接著多在人前練習說話,這樣才能消除緊張,自然地說話。

你在麵對眾人說話前,往往會想:"會不會緊張呢?如果緊張起來,那可就丟臉了。"這樣的想法一旦產生,由大腦的功能來看,就等於是在上台前就為自己啟動了腦中的"緊張接收器"。開始說話後,隻要遇上一點點小問題,腦中的"緊張接收器"就立刻收到信息,於是果然就開始緊張起來了。

事實上,"緊張接收器"隨時存在腦中,但是它是用在性命攸關的時候,上台說話時,根本不需要這個"緊張接收器",所以請把它關掉。

你也許會想:"有這麼簡單嗎?"真的是不難的,隻要你在上台之前對自己說:"關掉緊張接收器喔!"特別是在你感到不安時,一定要認真地說個兩三遍,因為說出來的話會影響到你的心理,多說幾遍能消除你心中的不安。

羞怯拘謹的人,很難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大會說話,在生活中有許多不便。他們平時很少說話,如果跟非常熟悉的人東拉西扯倒可以,可到了正式場合,卻說不出幾句有用的話。行走在社會中,他們覺得處處詞不達意,時時困窘尷尬。於是,別人就會說他們是老實人,他們也漸漸覺得自己就是老實人,經常說:我不會說話,是老實人。好像老實人就必定不會說話,不會說話的必定是老實人。可是會說話的未必就是不老實的。

那些不會說話的人,也不應該認為自己雖然不會說話,就是老老實實的人。否則,他們就會因此而不肯補救自己不會說話的弱點,錯誤地以為學說話就是學滑頭,學不老實一樣。不過,多數人並不那樣想,他們倒真是老老實實地承認,不會說話是他們很大的缺陷。他們想練習一下自己的口才,因為他們知道有了好口才之後,就不會成為一個詞不達意的"老實人",就不會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難。有了好口才,才能促進自己事業的發展,使自己的生活順利而愉快。

在美國費城的大街上,有一個衣衫襤褸的青年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已經徘徊了很久。一天,他突然闖進了該城著名的商人鮑爾?吉勃斯先生的辦公室,請求吉勃斯先生犧牲一分鍾時間,容許他講幾句話。

吉勃斯先生對這位青年感到很驚奇,因為雖然他全身流露出一種極度窮困的窘態,但精神卻非常飽滿。出於好奇,吉勃斯先生同意了他的談話請求。起初,他隻打算與那個青年說一兩句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談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結果呢?吉勃斯先生立即打電話給狄諾公司的費城經理泰勒先生,再由這位著名的金融家邀請這個青年共進午餐,並給了他一個極其重要的職務。

你感到奇怪嗎?一個窮途末路的青年,竟然能在半天之內,改變自己的困境,走上陽光大道。這就在於他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為自己敲開成功的大門。因此,敢於表達自己,讓別人充分地了解你的長處,你的優點才能被人賞識,你才有可能成功。

我們的祖先不大重視甚至不大喜歡"能說會道"的人,而那些很健談的人常常被冠之以"誇誇其談"的帽子。如果一個人被公認為"誇誇其談",那就不怎麼討人喜歡;而如果被公認為善於為自己辯護,那就沒有多少人願與之交往。相反,如果一個人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這個人往往會受到讚賞。這些傳統的評價標準,依然在今天的青年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常常聽到有的人說:"我這個人,笨嘴笨舌,不會說話。"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優點。相反,這是相當陳舊的一種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