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會等你長大:善表達,成長並成功的利器
敢說話是成功的第一步
曆史上的領袖人物向來都非常自信,所以在表述時,他們神態自若、思維敏捷、記憶精確,興奮與抑製過程始終處於最佳狀態,應對自如、毫無做作、真切動人,從而產生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實現。然而,生活中大多數人缺乏這種自信。
在美國,有人曾以"你最怕什麼"的問題調查了3000人,結論顯示人們最怕在眾人麵前講話。"我總是不敢在人麵前講話、發言,那會使我心跳加快,腦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承認自己的膽怯,而且對此頗為苦惱。不過,往往每一個說話膽怯的人都以為怯場的隻有自己,以為別人並不怯場,總是在想:"為什麼隻有我會這樣呢?"
其實,怯場並非某個人的特有現象,而是許多人都如此,隻不過我們沒有注意到別人怯場的狀態而已。
每當打開電視機時,我們往往會為那些瀟灑大方、表達自如的節目主持人所折服;每當擰開收音機時,也往往會為那些口若懸河、音色優美的播音員所傾倒。其實,他們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說話時毫無顧慮、應付自如,他們也常常怯場。據聞,日本某演員每臨近自己拍片的時候就想上廁所,甚至一去就是半小時。美國某播音員,最初每臨到播音,都要先到浴池去洗一次澡,如果不這樣,播音時就不能鎮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進行現場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達目的地,並在直播室旁尋找浴室。
由此可見,說話膽怯是一種非常正常、極其普遍的情況。它有可能發生在一個人與他人的任何一次交談中,而絕非個別人在語言方麵的缺陷。如果有誰不論在何種場合都毫無氣色變化,心髒的跳動也完全沒有變化,那才是異常。
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自然、流暢地說話的確很不容易,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做演員的尤其能體會到這點,對於那些生性羞怯、不善言辭的人來說更是困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那些口若懸河的人一樣。其實,想做到這樣並不是不可能的,隻要你相信自己,丟掉羞怯的包袱,消除心中的緊張不安,努力鍛煉就一定能實現,因為丟掉羞怯的包袱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羞怯的心理是成功表現自己的強敵,隻要你克服了這種心理,勇敢地向眾人展示你自己,你就已經抬起了邁向成功的腳。
琳達是一位很膽小、害羞的學生,每次教授發問時,她總是迅速地低下頭去。有一次,教授突然要求琳達發表個人意見,琳達很緊張地看了教授一眼,她知道自己躲不了,於是她告訴自己:"現在不是害怕的時候,我必須把握機會,我知道自己可以的。"於是她強迫自己忘記膽怯,專心地回答教授所提出的問題。琳達果然做到了,而且她的表現獲得教授的肯定。自此之後,琳達對自己更有信心,再也不是昔日那個唯唯諾諾的膽小女生了。
經常會有人自我解嘲地說:"我口才不好,不會說話。"這是因為羞怯與恐懼的緣故。其實,隻要能克服障礙,每個人都能打開話匣子,侃侃而談。
要使自己從膽怯緊張中站出來,必須先遺忘恐懼,勇敢地麵對問題。社會瞬息萬變,生活的步調如此快速,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新的狀況,難道要一輩子像隻鴕鳥般地逃避現實嗎?多給自己一些信心和勇氣,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很出色的。你要鼓勵自己麵對問題,克服膽怯。
每個人幾乎都曾經有在眾人麵前發表意見的經驗,也可能怯場過。即使是那些在台上說得眉飛色舞、慷慨激昂的演說家或者知名的表演者,他們在麵對大眾的前一刻也會膽怯、緊張;但是當他們站在眾人麵前時,一切的恐懼就會全部拋諸腦後,一心一意隻想把事情做好。因此,克服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你必須麵對的情況。
另外,如果你隨時隨地都因為擔心說錯話而壓抑自己,不敢與他人交談,你將會無法享受談話的樂趣。有一位朋友常常告誡自己要"謹言慎行",避免和他人任意交談,所以在朋友群中,他是最沉默的一個人。當別人指責他、要求他時,他從不辯解也不開口拒絕,於是朋友們都笑稱他為"好好先生"。他的個性使他無法輕鬆與人交談,即使覺得委屈、憤怒也不明確表示出來,漸漸地,他和朋友之間有了一層隔閡,不但阻礙了人際關係的拓展,也造成了他和朋友之間的誤解。
總之,請不要把說話看成一種負擔,丟掉羞怯和恐懼的包袱,你也可以談笑自如,娓娓道來。
關掉緊張接收器
很多人在別人麵前說話會緊張,在會議或公開場合需要發言時,勇氣就不知跑哪兒去了,總是畏畏縮縮的。說話的時候,可能也是手心冒汗雙手發抖,連聲音都顫抖起來,然後整個腦袋一片空白,連自己在說什麼都搞不清楚,中斷好幾次自然是少不了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在心理學上是這樣解釋的:"說話者由聽者的表情、動作及眼神中,自認為聽者對自己的說話方式及內容感到不耐煩。"所以說,會緊張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意識與注意力轉移到了令你不安的對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