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經常炒公司魷魚的應聘者,招聘單位往往心存芥蒂,擔心你到他們公司後也幹不長。用人單位的主管往往是疑人不用,如果對你有疑心,你就很難有出頭機會。不一定自己創業才是成功,如果你能在公司裏變成金領,變成打工皇帝,那也是一種成功。頻繁跳槽者肯定沒戲。汪中求在《營銷人的自我營銷》一書“人生定位”一節中講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人的一生的發展,或者是沿著專業的方向展,或者是沿著行業的方向發展;不能在專業或者行業之間跳來跳去。不分專業、行業地盲目跳槽,是人生的最大浪費。
即使在跳槽頻繁的美國,那些忠心耿耿為公司服務的人,同樣受到人們的尊敬。我們喜歡看NBA的比賽,那些球員這兩年與這個隊簽約,過兩年就換到另外一個隊,可能他們有機會得到冠軍,但他們並沒有受到球迷真正的愛戴。最典型的例子是卡爾·馬龍,他服役於猶他爵士隊18年,與斯托克頓在猶他州被奉為神明,是忠誠的象征,但為了在退休之前獲得一枚冠軍戒指,於2003年轉投湖人隊,結果被當地球迷列為第二號最受反感的人物。相反,大衛·羅賓遜在他17年的職業生涯中,一直為馬刺隊服務,並帶領馬刺隊兩次奪得NBA總冠軍,於2003年完美謝幕。他的50號球衣也永久退休,被高高懸掛在馬刺主場,成為一種榮譽的象征。
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裏,人們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多,職業選擇範圍擴大,使得跳槽的人越來越多。當覺得目前的待遇不高時,想到了跳槽;當對老板不滿時,想到了跳槽;當與同事發生矛盾時,想到了跳槽;當工作沒有任何成效時,想到了跳槽。跳槽已經成為許多人逃避各種問題的擋箭牌,稍有不順便拿跳槽當退路,這樣的舉動不但不能使自己的事業獲得更好的發展,反而會給事業的道路設置障礙。
已經30歲的王涓一說起自己當初頻頻跳槽的經曆就十分後悔。最初,她在一家知名軟件公司上班,公司實力雄厚,給她的待遇也不錯,說實話,王涓很喜歡這份工作。由於工作勤奮,又努力認真,因此她深受主管的賞識,前途一片光明。這個時候,王涓是從沒有想過跳槽的,她非常希望能在這個有著廣大發展空間的公司裏,展翅高飛,做出一番作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工作的弊病開始顯現出來,由於工作量大,經常加班,王涓常常感到疲憊不堪,難以承受,健康上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由於待遇不錯,職業發展空間大,她還是堅持了下來。可是,當她碰到好友李敏之後,她的心就無法平靜了。李敏在一家大型廣告公司工作,不僅工作清閑,而且待遇豐厚。王涓想到自己的工作那麼辛苦,待遇也不比人家多多少,於是在心理不平衡的使然下,她就毅然辭職了。她不聽老板的勸告,跳槽去了上海一家廣告公司。
初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王涓顯得很不適應。這裏,不僅人際關係一片茫然,工作上更是陷入一片混沌之中。由於轉了行,一切都要從新開始。以前的工作經驗用不上,新的工作又不熟悉,此時,她感到一種巨大的壓力,覺得自己失去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自信。她看著同事工作熟練自如,工資也比自己高,逐漸感到慌亂起來,不但沒有了原來的自信、大方,而且總是擔心出錯,受到老板的責罰。在整個公司,她的業績也一直處於最落後的地位,老板對她視而不見,更別說欣賞和提拔了。在這種狀況下,她感到前途一片渺茫,不禁後悔起來。心情越來越糟的她,麵對“業務空窗”,又想到了跳槽。她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需要尋求更新、更適合自己的職位。接下來,她隨後換了好幾份工作,可每次都因為種種原因而辭職,為此她陷入了“求職—跳槽—求職”的怪圈。
就這樣,她的職業道路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在她30歲的時候,事業發展和經濟條件依然沒什麼好轉。“我真是後悔啊!想當初,我的職業得到多少人的羨慕,工作環境好,待遇也不錯,可是,我卻錯誤地選擇了跳槽。就這樣跳來跳去,到現在,什麼也沒做好。許多當初不如我的同學、同事如今都比我強了。”王涓如此感慨。
也許大多數人跳槽是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擇良木而棲”,“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跳槽跳得好,就可以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從而大展身手,如魚得水,使自己的事業發生重大轉變。但是實際上,很多人在決定跳槽的時候,都沒有對自己目前的事業形勢作出正確的認識,對自己跳槽的舉動欠缺理智的判斷,從而在跳槽後仍然一事無成時後悔莫及。其實,上班工作也會跟排隊買票一樣,隻要夠踏實,隻要夠執著,我就能買到屬於自己的那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