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道單選題裏,張學良選擇了A。跟進對策是:按局部事件處理,以免給日本人擴大衝突的口實,也就是“不抵抗”。
張學良不知道的是,北大營外的日軍士兵比他緊張多了。當時很多鬼子都抱著估計得戰死的想法。因為他們才一個中隊,180人滿員,北大營可駐著東北軍的一個旅,好幾千人。所以,炮擊後步兵跟進時,他們又喊又叫、又蹦又跳,自己給自己壯膽。但後來他們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天蒙蒙亮時,裏麵一個旅的東北軍魔術般地消失了。
說得簡單,做起來可難!上麵叫不抵抗,但日本人正端著刺刀往裏衝,等死麼?要撤退,怎麼撤?日本人的炮火在那了。東北軍沒辦法,隻能冒著日軍的彈雨,推倒圍牆撤走。那一夜,難死了中國人!
按石原的設想,關東軍必將陷入苦戰。即使順利的話,占領沈陽,驅逐東北軍,至少得用三天時間。令他沒想到的是:當平田聯隊於19日上午10點開進沈陽時,距柳條湖爆炸12小時不到。
日軍傷亡24人,東北軍扔下200多具屍體,沈陽陷落了。
事變爆發當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南京中山碼頭上了“永綏”號軍艦,前往南昌督剿紅軍。9月19日,當蔣介石到達江西湖口時,在軍艦上接到來自上海的急電,上海的消息不是來自沈陽,而是來自東京,說東北有變。
隨後南京那邊才接到張學良的電文,於是政府急電蔣介石,要求其回京商議對策。蔣介石從湖口趕到南昌後,隨即又乘飛機返回南京。在南昌時,蔣介石給張學良發去電報:
中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昨夜進攻沈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有拆毀鐵路之計劃,其借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力避之。近情盼時刻電告。
九一八事變和“皇姑屯事件”一樣,是關東軍主謀下的擅自行動。事變爆發後轉天,日本首相若槻禮次郎向天皇抱怨:我手上既沒有外務省的報告,也沒有陸軍省的報告。
至於軍方那邊,陸軍大臣南次郎和參謀總長金穀範三順坡下驢,既然關東軍已經開啟禍端,就先看看形勢再說。
在關東軍“激情邀請”下,日本駐朝鮮軍司令官林銑十郎已派軍隊進入中國境內了。他的參謀神田正種果然發揮了作用。關東軍參謀片倉衷後來在《“滿洲事變”機密政略日誌》中這樣感慨:如果駐朝鮮日軍不來增援,結局不過是重蹈昭和三年事變——“皇姑屯事件”的覆轍而已,不設法將其牽扯進來,一片苦心很可能化為泡影!
其實他多慮了。我們可以原諒張學良對風雲突變的沈陽局勢的誤判,那麼隨後關東軍進攻錦州時張的做法就叫人徹底無語了。事變後,張學良把遼寧省政府遷到錦州,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也挪到那裏,把東北軍主力近20萬人都聚集在錦州周圍。
1931年年底,關東軍決定打錦州。說是打,其實步兵並沒跟過來,隻是派了飛機轟炸。關東軍當時不沒飛機嘛,這飛機哪來的?說起來令人苦笑:在沈陽繳獲的。當時,張學良的東北軍有飛機300多架,都拱手送給了日本人。而此時南京國民政府有多少架飛機呢?100多架。之所以先派飛機炸,是因為日本人也有點含糊:錦州有近20萬東北軍,他們關東軍才多少人?沈陽的東北軍沒抵抗,錦州的大軍呢?
關東軍作出進軍錦州的計劃後,東京的陸軍參謀本部連下了四道命令,讓他們馬上住手,別再妄動。軍部對那裏的局勢完全沒底,擔心一旦張學良集結在錦州的大軍抵抗起來,關東軍那點人會被立即下了餛飩。但此時石原、板垣已完全靠賭了,把這四道命令扔到了一邊。當然,這倆人把持下的關東軍司令部也明白,在違令後,他們也就站到了懸崖邊:除了取勝外,已沒別的路可走。
這時候,全國都在看錦州。此時,南京國民政府(孫科主政,蔣介石已引咎下野)明確下令,叫張學良指揮東北軍進行抵抗,不得再放棄錦州。但結果是:關東軍剛在錦州扔了幾顆炸彈,張學良就決定一槍不打地放棄錦州,把近20萬東北軍全部撤進山海關。張的理由是:缺少武器和中央的支持,不想作無謂的犧牲。
張學良沒叫東北軍還手,但他的手下,黑龍江的馬占山將軍還擊了。1931年11月4日,在嫩江橋打響對日抗戰第一槍。
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很多人認為“不抵抗”是種策略,跟賣國什麼的無關。因為如果真要打的話,這仗是打不贏的。中日的總體戰力,日本強於中國不少,這沒問題;但具體到九一八事變的情形,東北軍要是抵抗了,就一定完敗麼?在沈陽之夜,當日本人用1905年的火炮轟擊1931年的北大營時,其實你可以感到他們當時的處境有多糟。
錦州的情況更是如此。當時日本還沒大打的準備,擅自行動的關東軍一旦受挫,日中就得回到談判桌上,如果那樣的話,即使是最壞的結果,也未必是東三省全部淪陷。而錦州是張學良挽回沈陽誤判的最好機會,但他卻不想要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