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 活著就是一種幸福(3 / 3)

孫本召的散文總有一個出人意料的切入角度。他能從蕪雜的生活裏抓住某一點,然後構思他的散文,把文章寫得新奇嚴謹富有精神。孫本召是個鄉村生活的守衛者,歌唱者。村莊給本召以生命的滋養,本召也就用生命和文字回報。他的精神幾乎都被村莊浸潤著,村莊的家園,村莊的父母,村莊的莊稼,村莊的樹木,還有村莊上空的炊煙。——老魚(安徽作家)

看過許許多多的鄉土文字,鄉土氣息如此濃烈而又年輕的本召在我心裏烙下深深的印痕。文字讓心靈相通,天南海北都不在是距離。被他文字所折服實屬偶然,對他文字的喜愛之情,則來源他自身對文字的偏執和那份難以自拔的鄉土情韻。

和本召結緣已兩年有餘。2010年我在北京就讀魯院作家高研班,我們因為文字在博客相識。那時我正在潛心創作《魯院日記》一書,本召人雖遠在安徽懷遠鄉下,卻通過網絡熱切關注,給我的日記跟蹤點評、加油助威。未曾謀麵,文已相通,久了,心也相通。

眷愛鄉土的我,極度喜歡本召的散文。同樣是把根植在泥土裏的人,對鄉村都有著難以割舍依戀。關於抒寫泥土和泥土裏摸爬滾打的故事,我也曾出版過一本散文集《遠去的村莊》,但看過本召的文字,就覺得本召是比我對鄉土傾注了更多情感和熱愛的人。這樣說其實也不盡其然,對於一份事物的熱愛,情感的傾注,也許不能以多少來論證,但本召的散文確實比我更全神貫注地傾向鄉土。他文如其人,質樸,寧靜,婉約。他細膩的鄉土描寫,就像屋簷下的雨滴,有著滴水穿石的力量,一點一點滲入讀者的心田。讓人不能不對那種鄉村原始的壯美產生深深的思考、追想和意念。

我走出魯院後,在《讀者》等名刊上陸續讀到了本召的美文。每每欣賞他的佳作,總會想到,這從肺腑裏涓涓流淌出的文字,就像“本召”兩個字一樣召喚著本土萬物﹑表達綠葉對根係眷戀的情意。

閉目合書,本召筆下一幅原生態的鄉土畫卷,帶著原始古老的氣息,從遙遠的天邊,慢慢浮現。沉醉於那泥巴房屋,那鄉間小路,那幽幽地飄著紫色迷霧的潺潺流水。一切是那麼讓人熟悉,熟悉得心酸,熟悉得落淚,熟悉得就像聽到母親站在曠野裏喚我的乳名,熟悉得就像每天坐在餐桌旁,捧起一碗小米飯,剛扒啦到嘴裏,一抬頭卻看見了父親滄桑的臉上七扭八拐的溝溝壑壑。醉在他的文字裏,好像已經沒有人比他更懂鄉情,沒有人比他更執著故土,沒有人比他更顧念鄉愁。他是站在故鄉的土地上,把每一個漢字都當成種子,種在自己的血管裏,任其生根發芽,讓所有的根須纏繞住自己的軀體,吮吸血與脈的精髓,累積成歲月的樸實華篇。

我認為,能觸動人心的東西,其實就是遺留了善念和美好的東西。本召散文最觸動人心之處,應屬本召文字的靜美。細細品味,耐人琢磨,那種鄉愁,鄉情,鄉戀像雨後的濃霧一樣浸透其中,給人一種恬然且神秘的感覺。文字裏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一人一物,都襯托著唯美﹑自然﹑本真。像一幅靜謐的鄉村水墨畫。他湧動的心潮和澎湃的激情,就隱藏沉澱在文字的暗流裏,隨著他鋪陳開來的文字,不露聲色地娓娓述說,不經意間就在讀者的心裏塗上一抹思念,惹人忍不住去探尋,也給人留下了品讀思考的空間。這也是本召散文的一大特色。

本召距我很遠,但他和他的文字卻大步地走進了我的心裏,我相信他也會走進更多讀者的心裏。——丁利(吉林省作家,魯迅文學院第十四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綠野》文學季刊主編,吉林省白城市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