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真正偉大的事物總是會變得淺近而被理解的,雖然有時這種理解來得很晚。拉莫的同時代人稱他為厭世者——一個人類的仇恨者。今天,我們卻對這位思想深邃的法國作曲家,被稱做“法國經典作曲家”的邏輯思想大師——他把理智和情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充滿了崇敬的心情。
巴赫:一個奇跡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一個使幾代音樂愛好者、學者和評論家都感到困惑的人間奇跡。來自蘭巴雷內的阿爾伯特·施韋策,一位偉大的巴赫學者和管風琴師,曾這樣寫道:“巴赫是一個終結。他沒有產生什麼,可每一樣事物都通向他。”很多學者都讚同施韋策的觀點:巴赫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天才總是難以理喻的。巴赫是音樂的“建設者”,宏偉宮殿和教堂的設計師。可他的音樂結構並非冰冷和缺乏生命力的,而是充滿了熱情和感受。就音樂而言,他融合了詩與數學。顯然,他的同時代人完全不理解他。他太高大,太過於超然於他們:一個孤獨的巨人。隻有很少的作曲家——莫紮特、貝多芬和門德爾鬆——理解巴赫。門德爾鬆1829年於柏林,在萊比錫首演《馬太受難曲》100年後指揮了巴赫的這部作品。這次演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掀起了一場運動,奠定了1850年(巴赫逝世百年祭)建立巴赫學會的基礎。自此,巴赫的作品得到出版。然而,甚至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能完全欣賞他的偉大之處。
理解巴赫是不容易的,卻是實實在在值得嚐試的事情。我年輕時,就有一點兒畏懼巴赫;他看來強大無比,像一個苛刻的數學教授,而且我承認,有些單調。自從我開始了解他以後,他依然強大,卻不再單調。嚐試接近巴赫,就像進入一座陰暗的、中世紀的大教堂。起初,除了黑暗中的四壁什麼也看不清楚,裏麵冰冷、空寂而昏暗。然而,隻需要過一會兒,你會注意到光從彩繪的窗戶透入,輪廓變得清晰,你終於意識到這座巨大的教堂中充滿了光、熱情和美。你會看見聖徒的塑像和聖壇上柔和的燭光,你會感覺到放鬆和寧靜伴隨著你。這就是巴赫的音樂所確切達到的效果:寧靜和滿足。荷爾伯特·封·卡拉揚(1908-1989),奧地利指揮家,回憶有一天他在心情煩亂而沮喪時如何指揮巴赫的《約翰受難曲》。“我走上前台,舉起指揮棒;突然,我站在了一個充滿音樂和溫暖光照的大教堂中。當它結束我離開這座教堂時,我感到快樂和重新振作起來。”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愛森納赫——德國圖林根州的一個小鎮。他的父親是一個小提琴師。巴赫是管風琴師、地區性音樂家、唱詩班樂長(新教教堂的音樂指揮)家族中的第七代後裔。十七世紀晚期,巴赫家族的成員在魏瑪、愛森納赫和埃爾富特等地獲得了重要的職位。一個巴赫死了,另一個巴赫就會接替他。
約·塞·巴赫十歲時失去雙親,由哥哥克裏斯朵夫帶大。他在呂納堡的聖米迦勒學校學習音樂,在唱詩班中唱童聲高音,由喬治·伯姆——德國最優秀的管風琴師之一——執教管風琴課。在就近的策勒的王宮附屬教堂中,年輕的巴赫學習了法國和意大利音樂。十八歲時,他成為魏瑪的約翰-恩斯特親王的私人管弦樂團的小提琴師,同年即1703年,他又轉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的管風琴師。一天,他懷著敬仰的心情來到盧卑克,拜會了偉大的、年老的管風琴家和作曲家布克斯泰胡德(1637-1707)。這次會見對巴赫的一生是有決定意義的。他被布克斯泰胡德的智慧、激情、知識和想象力,以及老人的賦格曲、前奏曲和恰空舞曲征服了。當他回到阿恩施塔特時,他為不經許可在外延長逗留時間遭到了斥責。
1707年,巴赫成為米爾豪森聖布拉休教堂的管風琴師。翌年,他重返魏瑪宮廷,成為威廉·恩斯特親王的管風琴師。1717年,前任宮廷樂長死後,巴赫沒有被指派頂替他的位子。巴赫那麼愛挑親王的刺兒,使得親王先讓他下獄一個月,然後接受了他的“辭呈”,這就是說他把他解雇了。巴赫並不在乎;他在管風琴上的即興創作,已在圖林根州和薩克森州遐邇聞名,備受歡迎。1717年,他在克騰成為安哈爾特的親王的宮廷樂長。他在那裏度過了六年時光——旅遊、作曲和舉辦音樂會。他寫室內樂、協奏曲和鍵盤音樂,其中有《平均律鋼琴曲集》的第一部分。這是巴赫一生中的一段幸福時光,然而卻以悲劇告終,他的妻子(也是表妹)瑪麗亞·芭芭拉和他於1707年在米爾蒙森結婚,卒於1720年。
巴赫在他的工作中尋找慰藉。1721年,他創作了《勃蘭登堡協奏曲》,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和變奏曲,以及小提琴和羽管鍵琴助奏聲部的奏鳴曲。他的七個孩子中,有三個早夭。活下來的四個中有卡爾·菲力普·伊曼紐爾(後來成為最重要的先古典主義作曲家)和威廉·弗裏德曼(巴羅克時期向洛可可時期過渡的作曲家)。很可能為了四個孩子,巴赫再婚了。他的第二個妻子是歌唱家安娜·瑪格德琳娜·烏爾金,他們於1721年結婚。他們生了十三個以上的孩子,隻有六個活了下來,包括約翰·克裏斯蒂安,又一個聲名顯赫的巴赫。
1722年,萊比錫托馬斯學院的樂長約翰·庫瑙去世了。這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位子,但又確實是一件很難做好的工作。這所學校必須為這座城市中所有的教堂提供音樂。這位樂長又得不持續地陷入與本地大學和音樂團體的行政人員的周旋之中。他得教孩子們拉丁語語法,還得做許多別的事情。禮拜儀式要持續幾個小時,而這些儀式大部分是用拉丁語唱歌。市議會要求一個能使這種音樂儀式現代化的推行“改革的”樂長。著名管風琴師巴赫的申請沒有得到讚同和接納。他以對位法作曲大師和守舊而知名。可是,較有希望的候選人,如泰勒曼卻謝絕了這一職位。普拉茲議員對議會講:“既然最好的音樂家不存在,我們不得不選擇一個平庸的。”這成為有史以來最荒唐的宣言之一。
巴赫在萊比錫的專業生涯是不幸的。他不斷地同學院院長、議會、大學和市政當局發生爭吵。巴赫需要更多的權威性,他向國王的選民要求“宮廷作曲家”的稱號。把《b小調彌撒曲》的幾個部分和幾首康塔塔送至德累斯頓王宮。稱號最終賜予他了,可是太晚了——至此巴赫的公務已經損壞了他的心髒。他無法應付可憐的公務,而他的學生也無法理解他的授課。他退休回到家、家人和創作之中。他的視力因長時間的寫譜而下降,1750年7月28日他中風身亡時,幾乎快成為一個盲人。
巴赫的作品浩瀚無邊,我們隻能就它的特征描繪一個輪廓。關於他和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編寫一部完整的百科全書。他的器樂曲,許多的管風琴作品——稱做賦格曲、前奏曲、托卡塔、聖詠序曲——強烈地受到偉大的德國巴羅克風格作曲家布克斯泰胡德、伯姆等人的影響;他們的想象力和形式感,他們的戲劇視覺和敏感,他們因為意大利的美和深刻的德國神秘主義而產生的憂鬱,所有這些都能在巴赫的作品中找到。
他是一位現代最偉大的擅長對位法的作曲家。“對位法”一詞源自拉丁語contrapunctus,意即將兩個以上同時存在的旋律加以組合的科學和藝術。巴赫是一位“自由”的對位法大師,這就是說,他將所有的對位法的規則和限製應用於任意的樂曲的寫作。當你聆聽巴赫時,你不會意識到規則——它們卻依然存在於那裏。巴赫的協奏曲(為管風琴、羽管鍵琴和小提琴創作的)受到科萊利和維瓦爾迪的激發,他喜歡他們的旋律和美聲唱法。巴赫專為小提琴創作的奏鳴曲和變奏曲是譜寫得最偉大的小提琴曲。這些奏鳴曲由不同的樂章組成;變奏曲卻以舞蹈節奏為基礎。巴赫的天才,創造出了簡單旋律和基礎的音樂結構的傑出作品。例如《d小調變奏曲》,以開場的阿勒曼德①舞曲開始,繼之以庫朗特舞曲②、薩拉班德舞曲③和吉格,然後以壯麗的恰空舞曲結尾。這大約是為小提琴獨奏譜寫的最偉大的一首樂曲。所有小提琴家都試圖演奏它,可很少有人真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這就是巴赫的小提琴曲。
巴赫寫作了差不多400首聖曲,成為他的宗教音樂的核心。他是一個篤信宗教的人,一個忠誠於主宰他全部生活的宗教的莊重的德國新教徒。他認為他的音樂是為宗教服務的一種形式。他對現存的宗教紛爭不感興趣;新教教義對於他是一種確定無疑的生活力量。他的聖曲有一種深刻而普遍意義的感染力。他於1724年和1729年創作的《約翰受難曲》和《馬太受難曲》表現了群眾的強烈情感。
巴赫的受難曲的目的是補充聖周的儀式。它們是獨唱、合唱、管風琴和交響樂合奏形式的強有力的演說。它們也有一種淺白易懂的純樸,各地的虔誠信徒都能夠理解。在眾人合唱的呼喊(處死!處死!)和一方麵是士兵暴行,另一方麵是基督的宗教的寧靜之間,有一種令人吃驚的對比。這種對比營造了一種緊湊的戲劇氣氛,使《馬太受難曲》的演出成為一樁令人難以忘懷的事件。與此稍有不同的是為薩克森的選帝侯譜寫的《b小調彌撒曲》。這是一部宏篇巨製的作品,演奏起來很複雜、很困難,是宗教音樂的保留曲目中最有力量也是最美妙的傑作之一。
巴赫創作的五支無伴奏合唱經文歌難度很大,使我們總是感到詫異:不用樂器這些樂曲怎麼能夠演出。顯然,巴赫時代的歌唱家都是卓越的藝術表演家。巴赫有200首康塔塔得以流傳下來,一首比一首美。在萊比錫,每一個禮拜日都要唱康塔塔,他差不多為每一次禮拜儀式創作一首,持續時間長達五年!巴赫的創作要麼是泛音的,要麼是對位法的。他雇用大大小小的管弦樂隊,也常雇用合唱隊。巴赫沒有“發明”賦格曲,在他之前已有其他的作曲家譜寫這種樂曲,可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寫作了比其他任何人更偉大的賦格曲。
賦格曲,源自拉丁文fuga(飛翔)一詞,是最複雜的音樂形式之一。當主題單獨表現出來時,它以對主題的“闡釋”開始。接下去是“回答”,精確的主題的變調重複上下五度和聲或四度和聲。有多少聲部,主題就要進入多少次。巴赫也使用二重對位(兩部旋律的每一部都可以作為低聲部使用)。他譜寫了華麗的二重賦格,兩個主題在交替的段落中出現,最後在結尾時融合,進入令人震撼的高潮。隻有偉大的建築結構——陡峭的摩天樓和險峻的橋梁——才能同巴赫完美的賦格音樂結構媲美。
著名的十九世紀德國指揮家漢斯·封·比洛,稱巴赫的《鋼琴平均律曲集》及其偉大的、複雜而簡明的賦格曲,為“鋼琴音樂的舊樂全書(他認為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是“新樂全書”)。然而,巴赫真正的聖約書是他的最後一部著作《賦格的藝術》,這本書包括了十五首賦格曲和四首建立於一個簡單主題之上的卡農曲。巴赫死於寫畢一首華麗的三拍賦格曲的第239拍之後。
他的作品在他生前很少出版。1747年波茨坦偉大的腓特烈給他授勳,卻讓他在生命的最後三年在默默無聞中度過。他的學生之一吉恩貝格(他曾說過:“他知悉巴赫所作的賦格曲其實隻有一首。”)把巴赫的音樂知識傳授給他的學生卡爾·齊爾特爾,通過齊爾特爾又傳至門德爾鬆。
時至今日,巴赫仍然沒有被完全理解。他寫了上帝的偉大榮耀,可新教徒和天主教都不多用他的樂曲。他的樂曲很少在家庭中演奏。他的傑作遇重大活動在音樂廳——確切地講,在不是為其所寫的場所——演奏。他所創建的晦暗的大教堂是很難進入的,可是,不怕付出特別努力的人們是不會為此而感到遺憾的。
①德國民間舞,後來(17-18世紀)發展為法國宮廷舞。
②17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對舞曲。
③一種緩慢而莊嚴的西班牙宮廷舞曲。
偉大的韓德爾
比較總是令人厭倦的,可又是不可避免的。同巴赫相比,他的同時代人,偉大的喬治·弗裏德裏克·韓德爾於1865年(真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年!)生於薩克森州哈雷市;他比生於愛森納赫的巴赫早誕生了二十六天,彼此相距不足一百英裏。兩個巨人也沒有更多的不同。巴赫是一個信奉新教的德國人,從來沒有遷離本土居住。韓德爾卻是一位世界公民,定居英國,為上流社會提供意大利風格的歌劇。巴赫是一個舉止莊重、節儉持家的人;韓德爾享樂生活,喜歡博彩,生活在聲譽與財富之中。巴赫沉浸於神秘主義的淵藪;韓德爾喜愛拉丁明澈的複調音樂。然而兩人都有相互容納的空間——就像後來的海頓和莫紮特,以及威爾迪和瓦格納一樣。
韓德爾是一個神童,年方四歲就對音樂發生興趣;十歲時能彈奏管風琴和羽管鍵琴,並能為這兩種樂器作曲。他的家人並不為此感到高興,他們希望他學習法律,成為一個體麵的公民,不過沒有用。1703年,韓德爾十八歲時,在漢堡劇院交響樂團任羽管鍵琴琴師和第二小提琴手。他還擠出時間作曲,像他的傳記作家梅思瓦林描寫的那樣:“用兩條腿走路。”
1706年,他來到意大利,會見了斯卡拉蒂父子和科萊利。他以敏捷過人的天賦,很快創作了幾部意大利風格的歌劇。1710年他到德國,漢諾威(下薩克森州的首府)的選帝侯指派他為樂長。同年,他訪問了倫敦,在那裏他的一部意大利歌劇獲得了成功,這使得他於1712年重返倫敦,決定違抗他在漢諾威的讚助人的意旨,在那裏留下來。(1714年這位選帝侯成為英格蘭的國王,想必他很高興地發現韓德爾在倫敦。)1726年,韓德爾成為一名歸化的不列顛子民。
他是英國最偉大的音樂家,而且在那裏很流行。他熱愛歌劇,開辦了幾家歌劇院;像他的一些先輩一樣,他遇到了各種煩惱並歸於破產。他做皇家音樂學會的會長時,聘用了兩位著名的歌劇女主角演員:福斯蒂娜·哈斯·波東妮和弗蘭切斯卡·庫斯佐妮。兩位女伶常常在台上發生可怕的爭吵,這種場合下,她們在公眾中的追隨者就都加入了混戰。韓德爾變得很喪氣,他曾經把庫斯佐妮夫人推到他辦公室敞開的窗戶旁,威脅要把她扔出去。
1737年,韓德爾癱瘓病發作,在亞琛治療後得以恢複。像巴赫一樣,在接近生命終極時,他完全成了一個盲人。可是他工作,指揮音樂,演奏管風琴,一直到他棄世之前的第八天。他死於1759年4月14日,比巴赫在世上多活了九年。
韓德爾留下了大量的作品——41部歌劇,許多聖歌,兩首受難曲,差不多150首聲樂曲和器樂室內樂曲,52首協奏曲和別的管弦樂曲,以及幾卷羽管鍵琴曲。然而,他最偉大的作品是以基督教《聖經》故事為主題的清唱劇。它們不同於巴赫的清唱劇。韓德爾不是一個虔誠的神秘主義者,卻是上帝——舊約聖書中的上帝——的積極的、堅定的信奉者。韓德爾從舊約全書的戰鬥,希伯萊人的戰鬥中尋找主題。可以說,希伯萊人成了英國民族的祖先,他為大英帝國中上帝的王國而慶賀。他的清唱劇不是教堂樂曲,可是,民族的戲劇在音樂中得到表現。他們的名字喚起了對《聖經》曆史的回憶:底波拉、亞他利雅、掃羅、埃及的希伯萊人、參孫、約瑟、伯沙撒、馬加比、約書亞、所羅門和雅弗——成為若幹可以在舞台上演出的大型伴唱悲劇。事實上,雅弗後來在德國一直是劇壇上的一個偉大的成功。韓德爾運用意大利、德國和法國的材料,可是,這些偉大的合唱卻回歸以普賽爾為代表的英國唱詩的傳統。
據說,英國人通常不喜歡韓德爾的意大利歌劇而欣賞他的清唱劇,因為他們在大型的《聖經》合唱曲中確認了自己。韓德爾能夠用一支較小的管弦樂隊和一支小合唱隊完成他的巨大的衝擊作用。但是,在他死後二十五年,他的作品《彌賽亞》在西敏寺演出,用了274個歌手和250件樂器,1791年則有1000多名演出者參加,1854年超過了1600人;1859年超過了4000人。這麼大的規模,是不是有點兒荒謬?
韓德爾的作品不需要這樣的陣容。《彌賽亞》是一部優美的作品,很現代,有抒情的曲調和嘹亮的聖歌,有強烈的感覺,一種救世主的生之冥想。法國小說家、評論家羅曼·羅蘭寫道:“像在他的天才的其他許多方麵一樣,韓德爾具有直接訴諸於人的才能。他繼承了卡瓦利和格魯克的堅實的傳統,但他超越了他們,隻有貝多芬承襲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