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的現代轉型是從政治實用主義向經濟實用主義的轉化。這兩種實用主義的轉化,隻是兩條平行線,不存在彼此的張力,缺乏經典大學理念把研究高深學問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追求知識變成一種價值本體的實質內容。

西方知識創新的三種動力源與大學理念密切相關:一是由興趣和好奇心推動;二是源於中世紀知識本身具備救贖價值的信念;三是有用知識對“無用”知識的需求。一些能帶來時代轉型、對人類文明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創性理論成果,興許在眼前不能產生急功近利式的效用,帶來直接的收益,進而被視為“無用”,但正是這些暫時“無用”的知識卻會對國家、民族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如洪堡所言:“國家在整體上……不應就其利益直接所關所係者,要求於大學,而應抱定這樣的信念,大學倘若實現其目標,同時也就實現了、而且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了國家的目標,由此而來的收效之大和影響之廣,遠非國家之力所及。“無用”知識的當下無效性要求學人具備追求學術至上的價值理性觀,這也是知識創新的原動力。

但中國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卻一直麵臨著經典理念與現代理念的雙重缺失。正是由於這雙重缺失,使得中國大學在發展曆程中一直存在著理念上的迷茫。

回眸中西大學理念變遷,我們發現經典大學理念依然沒有成為過去時,它已成為一種精神存在於西方大學中。美國大學正是在吸收、借鑒與融合經典理念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大學理念,並始終保持著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從而推動大學的不斷發展。

兩類大學理念對中國影響的變遷值得我們深思。學術本位與實用主義本身並沒有對錯與好壞之分,當社會太偏向某種理念時,就需要另一種社會趣向的調適。我們很難想象諸如學術腐敗這樣的問題會產生於奉行經典價值理念的學者群體中,同時也很難想象如果完全否定工具理性主義這種現代因素,會否走向呆滯的中世紀學術老路。健康發展的大學理念隻有通過不斷的吸收、調適,才能使得各種對立理念得以平衡。中國大學的問題在於大學人的問題,而大學人的問題來源於理念的不平衡。

從本書所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盡管各種聲音伴隨著中國大學發展的全曆程,似乎各種理論彼此很製衡,但從理念層麵看,依然是一元化的功利主義哲學起主導作用。大學是社會有機體中的一個重要關鍵組成部分,它承擔著引領社會的責任。當下,一流大學建設時時需要價值理念對功利主義理念的製衡。中國大學的現代化之路需要各種理念的相互平衡與相互製約。隻有經典與現代兩種理念的相互製衡,才能讓大學在發展與創新之路上走得更為順利也更為遙遠。

在推進大學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大學與市場、政府、社會的相互關係,是至關重要的。積極推進產學研、政學研合作,努力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對於我國社會發展和國力增強有著重要作用,這也是大學應該承擔的責任和使命。但同時,為保證大學真正的繁榮,科學真正的發達,實現國家、社會的最終利益和根本利益,大學應與眼前的利益和需求保持一定的距離,尤其是承擔自主創新重任的研究型大學,更要著力於“無用”知識的探究。

經典大學理念的守望與超越共存,是中國建設一流大學中應一以貫之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