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紅軍的取之於敵(2 / 3)

取之於敵,具有壯大自己、削弱敵人的雙重意義。從敵人手中奪取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補充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生存與作戰能力,發展和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對於敵人則是一種削弱。一件武器本來是敵人的,是敵人力量的標誌。現在這件武器從敵人手裏奪了過來,變成了我們的武器。對於敵人的力量是減,對我則是加。正是這種增減關係,使我軍在戰爭中越打越大,敵越打越小。

堅持取之於敵的作戰保障思想,在戰略戰術上就要堅持殲滅戰的基本方針,反對“拚消耗”的錯誤主張。毛澤東講拚消耗的主張,對於中國紅軍來說是不適宜的。“對於幾乎一切都取之於敵方的紅軍,基本的方針是殲滅戰。隻有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圍剿’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給敵以殺傷,是作為給敵以殲滅的手段而采取的,否則便沒有意義。因給敵以殺傷而給我以消耗,又因給敵以殲滅而給我以補充,這樣就不但抵償了我軍的消耗,而且增加了我軍的力量。”取之於敵,必須打殲滅戰,這是因為殲滅敵人不僅給敵以殺傷,可以抵償我之消耗,更為重要的是增加了我軍的力量。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麵包圍敵人,全殲敵人,或者集中全力打敵正麵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通過殲滅戰,繳獲敵人武器裝備自己,最終實現敵強我弱的力量轉化,直到殲滅一切敵人。這就把殲滅戰的思想和取之於敵的軍事後勤思想內在地統一起來,並作為共同的軍事原則規範部隊。

後記

P o s t s c r i p t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既有誠惶誠恐之感,又有難盡表達之慮,不過我們的心靈卻受到了一次次極大震憾,精神受到了一次次重要洗禮,深深地感受到:蘊含內容如此豐富、教育意義如此深刻的偉大而高尚的人民解放軍的精神與品質,是我們取之不渴的精神食糧,是引導我們前行的方向標。

《向解放軍學習》是一個曆史命題,同時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我們不敢懈怠。書稿完成後,送給軍史專家進行了審閱,他們對選題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讚賞,對文稿還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

為了保證質量,我們還就書稿中的部分章節分別征求了幾位企業家、社會名流、軍隊將軍的意見,他們是:聯想集團主席柳傳誌、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朱軍、導演馮小剛、笑星趙本山,蘭空司令、中將朱清益,軍科院戰略部原部長、少將姚有誌,某集團軍副軍長、少將許偉等,他們對本書給予了很高褒獎和鼓勵,在請謹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

參加本書寫作的主要人員(排名不分先後)是:李慶山、陳慶榮、陳仁禮、梁月槐、梁曉秋、王萍、丁道廣、丁航、王曉慧、劉翠香、吳伊婷、李曉楠、李立寧、楊家琪、湯少雲、嚴國群、李媛、劉岩、張國輝、倪鑫、夏文斌、吳方澤、宋軍占、馮世平、黃大衛、於紅霞、劉建國、周禮元、張賽林、王玉、許農合、黃大衛、宋曉軍、王曉慧、姚有誌、丁道廣、陳慶榮、梁日槐、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