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昨天,今天,明天——萬象更新的人類社會(2 / 3)

在曆史上,意大利幾次想要發動戰爭征服埃塞俄比亞,但一直沒有成功。這一次,意大利采用了最為先進的作戰方式。它發動了強大的軍事攻擊,使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攻擊性武器,例如飛機、大炮、炸彈,甚至連毒氣都用上了。但是,此時的埃塞俄比亞人卻仍然使用長矛當武器。這哪裏能抵禦意大利的瘋狂進攻呢?於是,意大利成功地占領征服了埃塞俄比亞。

在歐洲,同樣有戰爭爆發。西班牙發生了內戰。西班牙國內的兩派政治團體為了爭奪領導權,大打出手。西班牙內戰原本是自己國家內部的事情,但是兩派團體卻到外頭請來了外援。他們分別請了俄國和德國、意大利來幫忙。於是,一個國家的內亂,變成了世界性的戰亂,不知不覺當中,戰爭的範圍就逐漸擴大了。

雖然人們渴望和平的心情迫切,但是,麵對此時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三個地方同時燃起的戰火,國際聯盟一點辦法也沒有。人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日本不斷地侵入中國,看著意大利將埃塞俄比亞侵吞,看著西班牙國內戰火不斷。

當然,戰爭並不是這二十年中唯一發生的事情。當時的大部分國家還是處於恢複生產階段。在最初的十年間,人們忙於生產和銷售,他們製造物資,然後又瘋狂的購買和使用各種產品。

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起一戰時,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有人生產,有人消費,因為戰爭而萎靡的經濟開始複蘇起來,商業開始逐漸走向繁榮。人們逐漸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們認為有錢賺,有工作做,這種經濟繁榮的現象會不斷的持續下去。可是,他們錯了,經濟繁榮沒多久後,便出現了衰敗的跡象。

好的工作越來越難找,上百萬的人失業,而工廠生產出來的那些產品擺在貨加上無人問津。這使得工廠不斷裁員,使得更多的人開始失業,找不到工作的人們哪裏還有錢去買多餘的物資呢?這個惡性循環不斷進行,最終形成了商人們口中的“經濟大蕭條”。

在接下來的十年裏,經濟大蕭條的陰雲一直籠罩在人們生活中。美國也不例外地陷入了這場經濟危機之中。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時,美國正在經濟大蕭條的泥潭中掙紮。人們變得越來越絕望,他們看不到希望,覺得生活一片黑暗。所以,羅斯福上任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將美國從經濟蕭條的大泥潭裏拉出來。

羅斯福有信心拯救美國人逃離經濟危機。他上任後,鼓勵美國人說:“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他要求通過一些法律,將國家的錢補貼給那些無法找到工作的人,讓他們不至於餓肚子。

在這之後,羅斯福又繼續的施行他的政策。美國政府出錢雇來了幾千人為城市的各方麵做工作,這一措施使更多的人有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羅斯福的這些舉動,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發展,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壓力,這次的施政方針被人們稱之為“羅斯福新政”。

盡管羅斯福沒有辦法一下子把美國人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但在他執政期間,經濟危機帶給人們的絕望感了已經不再那樣強烈。希望,正透過經濟危機的陰雲重新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所以,在羅斯福四年執政期滿之後,人們又投票選舉他當了下一任的美國總統。

羅斯福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在任八年。在這結束之後,人們又選舉他當了美國總統,於是他又當了第三次的美國總統,後來他又第四次被選為了美國總統,隻是可惜的是,他沒有完成第四任的任期就去世了,不然的話,他會做十六年的總統,沒準更多。

不過,這已經是美國曆史上的一個奇跡,羅斯福從1933年到1945年一直當總統。他這十幾年來為美國人民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羅斯福對美國的貢獻還有一件:

在羅斯福的第三個任期開始之前,二十年的和平時期就已經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人民自然不希望自己卷入戰爭中,當然,這也是羅斯福所期望的。不過,羅斯福認為,美國雖然遠離戰場,但美國仍有可能會受到攻擊,為了以防萬一,他帶領著美國人民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果然不出羅斯福所料,美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攻擊,但是因為羅斯福早有準備,所以,美國並未遭受到太大的損失,而是和全世界人民一起,走向了勝利。可惜的是,羅斯福在德國投降前一個月便去世了,他沒能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這短暫的二十年,世界經曆了緩慢的發展,也經曆了無法避免的戰爭,更經曆了無可避免的經濟蕭條,而更為嚴重的是,在這二十年之後,那最為惡劣的世界大戰還在等待著人們。

【藏寶箱裏的日記】——《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它規定了禁止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隻能招募誌願人員參軍,而且,它還規定,德國的隻能保留10萬人陸軍,海軍隻保留一些輕型水麵艦艇。另外,條約還規定,德國人不能在萊茵河以東50公裏內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

根據條約的規定,德國必須歸還普法戰爭中取得的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而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國聯“委任統治”。經濟上,它規定了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但是它卻沒有規定具體數目。

第三回 新時代在倒退走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沒幾年,意大利出現了一個獨裁的統治者,墨索裏尼。除了墨索裏尼,另一個獨裁者更為殘酷和厲害,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他是德國的統治者,組織成立了“納粹黨”。正是希特勒違反了《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帶領著德國人建造了大規模的陸軍和空軍部隊發動了戰爭,吞並了周邊的一些小國,接著,他向波蘭進發。

當波蘭遭受到德國的攻擊時,英國就出麵警告了德國。可是希特勒才不管這些,他還派出了飛機、陸軍將波蘭攻占了。看到德國無視自己的警告,英國簡直忍無可忍,於是,1939年英國對德國宣戰,這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波蘭位於蘇聯的西邊,就在德國侵荷蘭之後沒多久,蘇聯從東邊進入了波蘭,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然後,德國繼續攻占其他國家,挪威,丹麥,法國、比利時,德國的戰車一個個輾過這些國家。

德國的攻勢實在是太強大,這些國家根本無法抵禦住德國的攻擊,就在英法等國頭疼不已,對德國的攻勢難以招架的時候,墨索裏尼給這些國家來了個火上澆油,他帶著意大利加入了戰爭,站在了德國一邊。

這一下,德國的力量更加強大,不久之後,德國的目標就剩下英國一個。

此時英國的首相是溫斯頓·丘吉爾,他麵對的形勢非常危急:他隻有不足一百輛的坦克,少量飛機,士兵也很少能與和德國抗衡,看起來簡直是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爭。但是丘吉爾沒有放棄,他通過電台,多次發表演說,鼓勵英國人民要堅持抵抗德國的入侵,鼓勵英國人民要勇敢,要無畏,不要屈服。丘吉爾說:“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要在海灘作戰,要在敵人的登陸地作戰,要在田野和街頭作戰,要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

英國人在丘吉爾的帶領下,鼓足了勇氣麵對德國,堅決準備抗戰。德國的戰鬥力的確很強大,納粹黨將三千多艘駁船開進了歐洲的海岸,將船頭對準了英國的方向。這種駁船是一種沒有動力推進裝置,沒有自航能力,靠機動船帶動的船。主要是用作客貨運輸的船隻,現在德國將這樣三千多艘船停靠在歐洲海岸,為的就是準備時刻搭載納粹士兵橫渡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國。

但是想要成功占領英國,也沒有德國想的那麼容易,除了海上艦隊,英國的空軍同樣十分強大。此時,希特勒必須先打敗英國的空軍,才能有備無患地讓德國的陸軍登陸英國。所以,他派出了德國最好的空軍前往英國,去轟炸英國的飛機場和海港。

英國英勇迎戰,在戰機比德國少的情況下,憑借著精湛的作戰技術,打敗了德國的空軍,將納粹的飛機擊退,這就是有名的“不列顛之戰”。在這場空戰的最初十天中,英國的飛機僅僅損失了153架,可是卻擊落了德國飛機697架,這是一場偉大的戰爭,也是德國遭遇到的第一次失敗。

不過,德國並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他雖然無法毀掉英國的空軍,但他還是靠著自己強悍的空軍數量,不分晝夜的派自己的空軍前往英國的倫敦上空,投下了很多炸彈,炸毀很多建築,炸死很多英國居民。

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不分日夜的反擊德國的空軍,德國的飛機不斷地被擊落。德國終於被打怕了,最後,他們隻敢在晚上派飛機去偷襲。

在整個戰爭中,德國對英國的空襲從未間斷過。但是,希特勒還是沒能夠掌握到進入英國的最佳時間,這為英國爭取到了籌集武器和軍隊的時間,可以說,是英國的空軍捍衛了這次戰爭,所以,丘吉爾也稱讚英國的飛行員。他說:“在人類戰爭史上,從來沒有一次像這樣,以如此少的士兵保護了如此眾多的人民。”

【藏寶箱裏的日記】——溫斯頓·丘吉爾

你或許知道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是著名的政治家。但你或許不知道他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作家。1953年,丘吉爾憑借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且,傳說他掌握了十二萬以上的英語詞彙,是世界上掌握英語詞彙最多的人。丘吉爾一共寫了26部書,他的名部作品一經出版,都能引起轟動,獲利好評。而且,世界各國也都爭相翻譯他的著作,在本國發行。丘吉爾還是一位著名的演說家,他在二戰時期所作的精彩演說,鼓舞了許許多多人。當時他的演講名字叫“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裏麵有這樣一段話:

擺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場極為痛苦的嚴峻的考驗。在我們麵前,有許多許多漫長的鬥爭和苦難的歲月。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要說,我們的政策就是用我們全部能力,用上帝所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和空中進行戰爭,同一個在人類黑暗悲慘的罪惡史上所從未有過的窮凶極惡的暴政進行戰爭。這就是我們的政策。

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贏得勝利;無論多麼可怕,也要贏得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和艱難,也要贏得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不能生存。大家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沒有勝利,就沒有英帝國的存在,就沒有英帝國所代表的一切,就沒有促使人類朝著自己目標奮勇前進這一世代相傳的強烈欲望和動力。但是當我挑起這個擔子的時候,我是心情愉快、滿懷希望的。我深信,人們不會聽任我們的事業遭受失敗。此時此刻,我覺得我有權利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要說:“來吧,讓我們同心協力,一道前進。”

第四回 全世界都點燃了戰爭的煙花

法國淪陷之後,英國成為了德國的眼中釘,德國對英國的進攻一直很猛烈,沒有停息,雖然經曆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但是英國並沒有真正贏得戰爭,德國雖然暫時不進攻英國,可是保不準德國還會再次卷土重來。

畢竟,德國的軍隊是世界上最強大,訓練最為強力,裝備最為精良的部隊。人們都知道,一旦德國休養過來,再次入侵英國的話,很難說英國人能再次將他們趕走。

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和印度是英國在海外的領土國。這些國家也想要派兵來支援英國,可是想要來支援英國,就必須走海路。可是,誰又能保證他們在海上航行的時候,不會成為德國潛水艇的目標呢?

比起孤立無援的英國,德國可是要幸福得多,他有墨索裏尼的強力支持,日本也加入了他的陣營。這三個國家的組合讓世界上許多國家感到害怕,生怕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掉轉頭來侵略自己。

這種緊張感就連遠在大洋對岸,距離歐洲近5000公裏的美國也深深地感覺到了。美國人未雨綢繆,他們積極準備備戰,擴種軍隊,準備坦克、飛機等軍事武器,還不斷建造艦船來準備海上抗擊。

這些都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遠見,在前麵的故事中,我們已經講到過了,不過養精蓄銳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成功,這需要長期的準備。美國的準備看起來總歸有些倉促,但有總比沒有好,美國匆匆準備了大概一年的時間,就遇到了襲擊,但好在有了之前的鋪墊,所以美國人還能夠抵抗。但這是後來的事情,我們還是說回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