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甲午中日戰爭百年祭五人談(1 / 2)

《白鹿原》reference_book_ids\":[7231005710782303266,7226991696121170956,7231005710966852664]}],\"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3,\"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8},\"quote_content\":\"《天演論》reference_book_ids\":[71720136037745326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2,\"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5},\"quote_content\":\"《曾國藩家書》reference_book_ids\":[6989852302794312711,7077483469609126920,7267077380856876066,7084161014274460702,71435531626060544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吟罷長歎數聲,雙淚齊流。

1.李鴻章、甲午戰爭與中國的近代化1840年鴉片戰爭更多地具有的是一種象征意義:中國的國門被打開了。而真正西方資本的大量進入,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傳統社會,恰恰是自甲午戰爭始。馬關條約簽訂後,出現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在允許外國資本在華開埠設廠的同時也允許國內民間資本從事工商,以求民富而國富,知識分子如康、梁則力主變法,期求在政治體製上重建一個“現代”的國家,百年中國從此成為一部走向現代化的激蕩史,我的疑問是,如果說甲午戰爭之後為免於瓜分,由外在因素觸發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那麼在傳統意義上的救亡圖存不再緊迫,中華民族似乎已渡過“最危險的時刻”後,中國現代化的動力又是什麼?我注意到目前知識界已有人著手檢討現代化理論,並將百年來眾多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概括為“現代化情結”,難道在百年之後,除了現代化道路,我們還會有別的選擇,難道在百年之間,康、梁等人就已然為後來的知識分子預設出了現代化的一切?

雷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2.了解西方的李鴻章感覺到了什麼?

甲午中日戰爭為什麼會給中國國民帶來如此大的心理震撼? 1840年事變讓中國人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於是有洋務運動,可數十年的成果,北洋艦隊船不可謂不堅,炮不可謂不利,甲午戰爭卻一敗塗地,這裏的症結在於事實上當時中國麵對的已不是一個英帝國或一個日本國,而是一個成長中的更龐大、更可怕的敵人——全球資本主義。

當時一些了解西方的人如李鴻章為什麼會賣國求和?我想大概是因為他們已感覺到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時代,一個沒落的王朝隻有兩種選擇:要麼不惜代價與這銜接,以避一時的亡國之危,要麼與之對峙而被人家全盤吃掉,20世紀20年代馮友蘭先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他認為中國與西方如同鄉下人與城裏人的差別,或者鄉下人依附一門城裏的親戚一點點學做一個城裏人,或者永遠留在鄉下。這無疑是一種非常痛苦的選擇,尤其是當你有朝一日發覺自己實際上隻能依附而不可能選擇拒絕時。

今天的西方自然不會再搞什麼殖民化,但是卻熱衷於實現全球範圍內的市場化。我在美國時常聽到中國學者談論著新殖民主義或後殖民主義,更常常被人問起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現在來自國外的投資沒了,中國怎麼辦?我無法回答,隻能說“That is im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