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檔案中保留了一些不同標題的手跡,《戲劇演員必備書:針對戲劇藝術中的初學表演者和學生的實踐資料和忠告》,《戲劇藝術語法》,《戲劇藝術通用教科書初探》。在所構思的教科書《演員天性》第一部分的不同版本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創作力量的萌芽隱藏在每一個人中”,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長久的努力,這個創作力量可以發展和完善。他還強調,在創作需要的方向中去開拓創作意誌、天分、幻想和稟賦的實踐途徑。在這部論著中,清楚地提出了演員必須掌握自己藝術的內部技術的問題,不要寄希望於偶然的靈感迸發。

從1908年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根據章節的內容,對筆記進行了係統化整理:肌肉放鬆、注意力、信念、舞台上的天真、激動的情感等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1908年10月14日所作的關於藝術劇院十年活動的報告中,談到了劇院在新時期的任務將主要用於創作。而且這種創作是建立在心理學和生理學簡單和自然的基礎之上的。他在年底寫給布洛克的信中也談到了這一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正是將自己生活的這個時期稱為演員成熟期的開始和體係誕生的時刻。從這一刻起,他的理論和實踐相互滋養、相互鞏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欽差大臣》(1908年)和《村居一月》(1909年)時使用了自己在體係領域的發現。

為了弄清體係進一步發展問題,有三個材料會引起特別的興趣。其中一個材料就是《論文的提綱:我的體係》,標明的日期是1909年6月(這裏第一次出現“體係”這個術語)。

在這個文獻中有一點非常新穎,也就是研究演員正確的自我感覺,將其作為舞台創作和掌握舞台創作的基礎。這個問題是體係重要的內容(而不是像1909年之前提到的天賦和稟賦)。

在序言部分分析了不同的戲劇流派之後,提出了一些創作正確的自我感覺的一些元素:肌肉的放鬆與緊張、激情的體驗和記憶、創作的集中或者集中圈、交流、思想和言語、分解和分析情感和思想(將來的各個部分和任務)、複雜思想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清晰的邏輯表達(將來的言語邏輯)、口頭表達情感(將來的口頭行為)、在表達形象性時(未來的幻象)適應談話人的性格、為了表達感受他人情感的願望去適應(未來的接受與影響)、培養創作習慣等等。即幾乎是演員創作自我感覺的未來元素的完整清單。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當年的3月8日舉辦的戲劇活動家大會上的發言中就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演員—創作者最關心的就是創作的自我感覺。——他說。”

他在那次會議上宣讀的手稿大概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演員的創作由六個過程組成。

“在第一個‘意誌’的準備過程中,演員準備眼前的創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寫道。“他需要熟悉劇作家的作品,被它所吸引,或者強迫自己被它吸引,從而激起創作才能,也就是在內心激發創作的願望。

“在第二個過程‘尋找’中……他在內心和外部尋找創作的精神材料。

“在第三個過程‘體驗’中,演員不知不覺地為自己創作。

“他在自己的理想中創作所扮演人物的內部和外部的形象……他應當與這個自己不熟悉的生活是融為一體的,就像與自身的情感連在一起一樣。

“在第四個過程‘體現’中,演員直觀地為自己創作。

“他為自己看不見的理想創作了顯而易見的外殼。“在第五個過程‘融合’中,演員應當在融合之前將‘體驗’過程和‘體現’過程結合在一起。“這兩個過程應當同時進行的,它們應當相互激發、相互支持和相互發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將演員影響觀眾的過程稱為第六個過程。這個乍一看複雜的舞台形象的創作過程的概念,就像創作的自我感覺分解為許多組成元素一樣,完全能夠說明體係形成早期的特點。可以認為這個時期是分析時期,不同於結束期和綜合期,也就是當複雜的創作過程的所有環節聯合為一個完整的整體的時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分部分研究這些環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