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年輕人,聽說有位漂亮的姑娘叫“名利”,找到她的人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所以,他發誓,就算花上一生的時間,也要找到名利。
首先,他到那些充滿哲理和智慧的書籍中去尋找。結果,他發現這些書籍始終對名利持批評否定的態度,並且非常排斥她。顯然,名利不在書籍裏。後來,他又跑到宗教裏去找名利。但宗教卻宣稱,許多幸福,包括名利在內,都要死後才能獲得,在活著的時候應該舍棄。這也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他又在大千世界中尋找。每到一地方,他就去問當地的人:“你見過名利嗎?她在這裏嗎?”他得到的回答是:“名利嗎?是的,她來過這裏。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她後來又走了,沒有人知道她去了哪裏。”就這樣,他花了很多時間找了許多地方,可每次得到的答複都相同。
於是,他轉向大自然。他問樹、問山、問森林、問海洋,還有花鳥魚蟲:“你們知道名利嗎?她在這嗎?”然而,答案依然讓他失望:“名利?是的,她來過。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她早已經走了。”多年之後,曾經的年輕人已經衰老了,但他還在尋找名利。
最後,他來到了世界的盡頭,那兒有一個漆黑的山洞。老人走進去,發現山洞裏有一個又老又醜的婦人。有個聲音告訴他:“這個婦人就是名利。”盡管極度失望,老人還是走過去問她:“我一直在尋找你,開始時我還是個年輕人,現在我已經衰老了。許多人都像我一樣期待著你,對你翹首以盼。可你為什麼總是躲著我們,躲著這些執著追求你的人呢?求求你了,和我一起走出山洞回到世界上去吧。”名利沒有理睬他。
老人花了許多天來勸說名利,可名利始終不理會。當老人終於明白,名利一生都沒離開過這個山洞後,他無奈地說:“那好吧。既然你不肯跟我一起走,那我就自己回去了。但在走之前,我有一個請求,你得給我一個口信,我把它轉達給世人,好證明我確實見到過你。”
這時,又老又醜的名利終於抬起頭來,望著老人的眼睛,艱澀地說:“告訴他們,我年輕而且漂亮。”
名與利,皆為空,浮雲而已。隻有拋開名利,我們的內心才得以清淨,這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遺憾的是,有不少人都在名利的誘惑下失去了自我,將自己困於牢籠之內。其實,名利不過是浮雲,追到頭來也難見幸福的蹤跡。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一直在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一天,他把兩個得意弟子智遠和智堅用繩索吊放於寺院後山的懸崖之下,並告訴他們:“你們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懸崖下攀爬上來,誰就是我的接班人。”
懸崖之下,身體瘦弱的智堅屢次嚐試、屢次失敗,摔得傷痕累累,但一直沒有放棄。最後,高僧隻得讓人用繩索將奄奄一息的智堅救上來。
而身體健壯的智遠,在攀爬數次失敗後,便解開了繩子,沿著懸崖下的小溪順流而下,拂袖而去。穿過樹林,離開山穀,然後遊名山、訪高師,直到一年之後才回來。奇怪的是,高僧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指定他為接班人。
眾僧不明所以,高僧笑著解釋道:“寺院後的懸崖極其陡峭凶險,依靠人力根本不可能攀登上去。但懸崖之下,卻有路可尋。假如一心為名利所誘,心中就隻有麵前的懸崖絕壁。所以,這時並不是天設牢,而是人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籠之內,徒勞地抗爭,輕者苦悶傷心,重者粉身碎骨。”
在名利場上,有些人爭奪了一輩子,錯過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直到生命終結時,他們才恍然大悟,才遺憾地發現失去的都是永不磨滅的、得到的都是無法帶走的。隻有不為功名所累、不為金錢折腰的人,才能守住一份淡泊,才能品味幸福的內涵。
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抱怨,大多數時候取決於自己的主觀態度。如果一個人心裏想著抱怨,那周圍的一切都能成為他抱怨的對象。如果不抱怨,換一個角度思考,就可以發現問題、想到辦法、擺脫困境,不斷地取得進步,體驗成功和幸福。
有些人總是在抱怨,好像老天爺就是對他不公,好像他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倒黴的人。“我的工作太辛苦,薪水太微薄!”人們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眼睛老瞄著別人輕鬆、高薪、體麵的工作,覺得自己像蜜蜂一樣辛苦,但拿的薪水卻少得很可憐。
每個人都有抱怨的時候,因為誰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或一直處於人生和事業的高峰。當處於失敗、失落等人生低穀的時候,發發牢騷、抱怨一下也很正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發牢騷、抱怨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適當合理的宣泄,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在生活中,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讓自己順心,抱怨也不可避免,但抱怨太多就不好了,畢竟它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