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人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1)(1 / 3)

人生是一個嚴肅的命題,它跟命運一樣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當然也需要麵臨無數的選擇與放棄。人生就像演戲,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隻有那些學會選擇和放棄的智者,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路,才能描繪出精彩的人生畫卷,才能擁有海闊天空的人生境界。

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某個時期,我們隻能成為一種類型的人,假如有人貪得無厭,想同時集多種人的特點於一身,那他反而可能成為一個“四不像”。而且,他還會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沒有原則、沒有操守的人。

有的人選擇做一名錚錚漢子,他們給人的印象就像一株寒梅,挺立風雪中,傲然綻放。這類人敢於仗義執言,絕不妥協。他們不苟且,不油滑,不世故,不屈不移;他們有誌氣,有勇氣,有骨氣,有膽有識。就像古詩裏所說:“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裏春。”他們立世一塵不染,對人一片冰心,一簞食,一瓢飲,卻敢於擔荷一切苦難。

有的人選擇成為謙謙君子,“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之所以以玉喻君子,就是取其圓潤、不尖銳之特點。成佛、成仙是塵世之人遙不可及的夢想,但磨去棱角、收斂光華、修成謙謙君子卻並不是什麼難事。當然,容人之量是修成謙謙君子的前提。佛家所說的“圓融”,就是指成熟而圓潤的境界,謙謙君子的圓潤也是這個道理。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的人成不了君子,開闊的心胸、通透的眼光才是君子應有的氣量。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應該建立自己的人生準則。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著我們人生之路的朝向。做出選擇並不是什麼難事,真正的考驗是選擇後的堅持與舍棄。要想成為心中的自己,我們就要有所堅持、有所舍棄,這樣雖然難免失去一些東西,但得到的也會更多。

在“五四”運動後期,胡適與魯迅日漸分道揚鑣,直至走進了不同營壘。胡適的“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整理國故”“鑽入研究室”,乃至後來的“好政府主義”主張,皆為魯迅所側目。

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及之後的每本雜文集中,我們都不難發現魯迅對胡適這些主張的憤慨與諷刺。最嚴厲的譴責為他不點名地將胡適稱為“向日本人獻上‘攻心菜’的學者”,憤怒之情溢於言表。就是在以胡適為靈魂的“新月社”被國民政府查封時,魯迅也沒有隻言片語的同情或慰問,反而說他們是焦大,被賈府塞了一嘴馬糞。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文人簡單的謾罵,而是一個堅持自己思想的知識分子的磊落之言。魯迅自己也說,他所有的批評都是對事不對人,敢於“橫眉冷對千夫指”,也能“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可謂一身錚錚鐵骨。

而胡適先生呢?他對此一直抱寬容的態度,並且批評、規勸蘇雪林等當時批判魯迅的人,表現了一代學術大師的卓越風範。雖然魯迅生前與胡適政見相左、惡言有加,但魯迅逝世後,胡適並沒有否定他的思想,相反還為他恢複名譽。胡適的這種態度,其表現出的寬容、大度、雅量、明智,確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紳士風度”。

假如說魯迅的光明磊落讓人由衷敬佩,那胡適的這種“紳士風度”也同樣是讓人高山仰止的。

在魯迅和胡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兩種不同選擇”,胡適先生選擇做一名溫和的、善為他人著想的謙謙君子;而魯迅先生,則選擇成為攜一身正氣、絕不與現實妥協的錚錚漢子。

跟魯迅的思想深度、毫不妥協、堅韌等諸多品質相比,胡適向世人展現的是一種平常心態,是漸進的、理性的。就像世界有好就有壞、有前就有後、有強勢就有弱勢、有激進就有保守一樣,假如將魯迅的犀利、深刻看做激進思想的表達,那不妨將胡適看做是介於激進與保守之間的溫和派。

不管是謙謙君子,還是錚錚漢子,都是立身處世所應追求的美好人格。最重要的是,我們在一個時期隻能選擇成為一種人,這樣才能形成做人的原則,才能有所堅持,才能不偏離正道。假如一個人同時想集幾種人的特點於一身,那他最後可能會成為一個沒有立場的人,成為一個隨風而逝的人,他的人生將不會有任何意義。

舍得觀關係人生的成敗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舍了還是得了,而是曾經為得到而努力奮鬥的過程中的充實與快樂,是放棄後看到別人快樂的幸福。不管是得到還是失去,隻要讓自己更快樂,讓自己的人生富有意義,那就是最寶貴的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