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概況
烏孜別克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新疆烏孜別克族人口約有1.67萬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烏魯木齊、塔城、木壘、奇台、喀什、和田、莎車、葉城等地,其中以伊寧居多。
烏孜別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居住分散,1987年7月2日,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大南溝成立了烏孜別克民族鄉,這是全國唯一的烏孜別克族民族鄉。烏孜別克族大多數人居住在城市,文化教育水平較高,知識分子較多,素質較高。高中、中專、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已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他們主要從事商業、教育、科技和手工業,一部分在農牧區,從事農牧業生產。整個烏孜別克族的經濟文化水平都比較高,人民生活比較富裕。
烏孜別克族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其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其國人被稱為“烏孜別克人”,烏孜別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領袖”,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從16世紀起居住在撒馬爾罕、花剌子模、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先民曾信仰過祆教、佛教,從欽察汗國的烏孜別克汗時代開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嚴格遵守教義、教規,尊奉《古蘭經》、聖訓,履行必修功課。曆史上伊斯蘭教對烏孜別克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產生過重大影響。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西匈語支,與維吾爾語、塔塔爾語十分接近。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二、飲食文化
(一)飲食禁忌
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和其他穆斯林一樣,不吃豬肉,不吃自死的、病死的、摔死的牲畜,也不吃未經穆斯林宰殺的牲畜;不吃狗肉、驢肉、騾肉、貓肉、鼠肉、蛇肉和凶猛的動物;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家庭人口多的,分席用餐,婦女和孩子另設一席。烏孜別克族請客、舉行宴會時,男女分坐;用餐時,長者坐上座,晚輩坐下座,長輩不動手,其他人不能先吃。吃饢時要掰開或是切開吃,不能把整個饢拿在手中吃;吃抓飯時不能在盤中挑來揀去,這種行為被認為不禮貌;吃飯時不要把自己碗裏的食物放到別人的碗裏。飯前和飯後都要洗手,洗完手不能亂甩手上的水,以免把水甩到食物上或是別人的衣服上。用餐時主人和客人都嚴禁脫帽或解頭巾、圍巾,不得隨意開玩笑,不得長幼混坐。不能當著客人的麵咳嗽,不能在人麵前擤鼻涕、放屁、打哈欠、大聲說話,否則會被認為不尊重人、不禮貌。晚輩不能在父母和長輩麵前喝酒、抽煙。不能穿著短褲和背心到人多的地方去、也不能穿著短褲背心去做客或工作。禁食一切煙、酒、大麻、鴉片等麻醉品。
(二)講究飲食的科學與營養
烏孜別克族的飲食品種十分豐富,這和他們生活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因而飲食種類較多,在飲食上注意營養和科學性。夏季,他們吃肉食較少,講究吃蔬菜和瓜果,還有南瓜等,如他們吃的麵片、湯麵、拉條子等麵食中,都有西紅柿、豌豆、辣子、豇豆、恰瑪古(蔓菁)、洋蔥、土豆、芫荽等蔬菜。烏孜別克族家中還有果園,果園中的各種水果也是他們常吃的食品,有時還以瓜代茶,以瓜代飯,把饢掰碎泡在西瓜或是甜瓜裏,就是一頓快餐。烏孜別克族夏季吃的瓜果品種較多,除西瓜、甜瓜外,還有蘋果、葡萄、榅桲、水蜜桃、杏子、櫻桃、酸梅等,這些瓜果中,都含有大量的維生素,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到了冬季,由於新疆氣候寒冷,他們吃蔬菜減少,肉食和乳製品增加,有利於抵抗外界的寒冷。同時,烏孜別克族還有冬季儲存瓜果的技巧,能較長時間地保存瓜果,所以在冬季仍然可吃到瓜果。另外,還挖有菜窖,可儲備少量的蔬菜。這種冬肉多、夏菜多的飲食結構,形成了一種“冬夏補、夏冬補”的合理格局,對烏孜別克族群眾的身體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烏孜別克族在飲食上注意冷熱搭配、主輔組合。如在夏季吃熱性的食物時,搭配一些涼性的食物,吃抓飯後,還要喝些酸奶或吃蔬菜;冬季吃肉食時,也注意吃些西瓜或是蔬菜。特別是到了冬季,他們喝更多的濃茶,另外,還喜歡吃果醬,既補充了熱能,又可以從茶葉、果醬中吸取維生素,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