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華夏大地籠罩著一片陰霾,四川地震牽動著億萬華夏兒女的心,抗震救災的口號響遍大江南北,向四川集結,向災區進發。
北京西郊,設置在這裏的軍隊抗震救災指揮組辦公室異常忙碌——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工作人員麵色凝重,腳步匆匆,通報災情,籌劃用兵,調配運力,下達指示,忙而不亂,緊張有序。
災情緊,軍情急。一道道命令火速下達。一趟趟軍列晝夜兼程。一架架軍用飛機緊急升空。一支支精銳之師奔赴抗震救災的戰場——地震發生13 分鍾後,軍隊應急機製全麵啟動。
團部軍官訓練中心團黨委們緊急召開全團幹部大會,團長田桂明指示下達著集團軍抗震救災的《赴四川災區抗震救災方案》文件,並緊急下發了停止休假、停止外出學習和集訓的命令。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每個軍人都期待著早日到達災區進行救災。
連隊課室,著急等候的戰士們看著新聞報道的最新情況,他們知道,發揮自己力量的時候到了。
營區響起刺耳的警報,戰士們早已按捺不住著急的心情緊急集合,廣場連旗飄揚,軍星閃耀,軍區各部隊緊急集合準備出發。光榮,責任,壓力,各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千萬官兵向四川緊張而有序地進發。
地震發生不到10 個小時,就有1.2 萬多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進入災區展開救援。
團長田桂明站在廣場上方激動地看著集結的全團戰士,他想到了唐山大地震,那年的他隻有16 歲,卻親眼目睹了解放軍抗震救災的真情壯舉。青春的心裏有了軍人的光榮和夢想,也就是在當年他毅然參軍入伍,成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我想說的是……”團長田桂明看了看整裝待發的戰士,他舉起的手停在了半空,眼裏有淚花閃過。他不想再做什麼抗震救災的動員,大聲喊著:“我們為什麼叫人民子弟兵?因為我們是人民的兒子,我就一句話,抗震救災,一切為了人民。同誌們有沒有信心打贏這場硬仗?”
“有,有,有。”戰士們從心底發出呐喊,熱血沸騰。
空中運送、鐵路運輸、摩托化開進、徒步強行軍、水路突進……奉命參加抗震救災的部隊全力挺進受災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聞令而動,腳下是湍急的江水,頭上是不斷滾落的山石。冒著一次又一次的餘震,救援官兵組成一支支突擊隊爬山、涉水、攀岩、夜行軍、急行軍,英勇無畏地踏上徒步挺進災區的征途。
“解放軍來了,解放軍來了。”災區群眾看到紅旗飄揚軍綠迷彩的解放軍隊伍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我們有救了,我們有救了。”滿臉是血和泥漿的老大爺聲音嘶啞地喊著。
“兒子,堅持一下,解放軍來了,解放軍來了。”一個婦女趴在廢墟裏大聲喊著,她不顧雙手流著鮮血仍搬動著石頭。
部隊火速趕到災區後,團長田桂明看到眼前的情景,眼裏一下子又湧上淚水,和田桂明一樣眼睛濕潤的,是千千萬萬的人民解放軍戰士。
“快,參謀長,快組織救人,快組織救人。”田桂明激動地說。
戰士們湧向廢墟,口號聲,鍬鎬聲,呼喊聲,因為解放軍的到來,一切又充滿了活著的希望。
張華強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震撼,那種感覺,多少年後再回憶,仍然記憶深刻,那是關於時間的,生命的,一場沒有硝煙卻震驚世界的戰爭。
因為我們是軍人,我們經曆了,我們更懂得……遠處的學校裏還有歪斜的旗杆,旗杆上的紅旗在廢墟中是那樣的鮮豔而顯眼,一陣風吹過,倒塌的牆角上響起一串風鈴聲。
集團軍設立的抗震救災臨時指揮部裏,軍長石雲山召開了團以上幹部動員大會,這次會議啟動了以炸藥炸開湖堤進行分流的方案,他再次強調著這次任務的重大意義和艱苦卓絕。“這次上山運送炸藥,山路凶險萬分,你們步兵師一定要高度重視,一定要確保運送戰士們的安全,確保炸藥能夠全部運到壩區。”
摩步師師長一臉的嚴肅,他站起來向軍長保證:“請首長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團長田桂明激動地站了起來向軍長敬禮:“報告首長,我願意帶領我團官兵運送這批炸藥,請首長批示。”
“我願意和團長一同前往。”政委汪洋站起來大聲說。
“好,你們是好樣的,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石雲山眼裏是肯定,是不容置疑的肯定。
一個小時後田桂明和汪洋兩個團主官帶領團200 名突擊隊員集合完畢,這裏麵有楊誌平的大功六連和神槍手四連,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20 公斤的炸藥。軍長石雲山肅立於隊列前麵:“同誌們,這是一次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你們背的不僅僅是7 噸的炸藥,還背著160 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在關注著你們,你們有沒有信心完成這次任務?”
“有!”200 名勇士齊聲回應,響徹山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