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核、生、化戰篇(4)(3 / 3)

但是,由於西方國家認為兩伊都是“恐怖主義”國家,因此並沒有產生特別強烈的反應。許多國家對此都保持沉默或輕描淡寫地批評幾句,幾乎沒有國家公開譴責伊拉克。

1985年1月,伊拉克軍隊在席林堡地區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試圖趕走那裏的伊朗軍隊。伊朗針鋒相對,發動了“巴德爾行動”。伊拉克告急,於是又調用大批化學武器,發動了大規模的化學戰,造成伊朗軍隊3257人中毒,伊朗軍隊被迫停止進攻。

1986年至1988年,兩伊戰爭陷入僵持階段,伊拉克仍然不斷地使用化學武器。1986年2月,伊朗在南線發動了“曙光—8”號攻勢,兵分兩路,以3萬人從巴士拉北麵和東麵進攻巴士拉,以6萬人從海上、陸上向法奧半島進攻,並攻占了法奧港。伊拉克全麵反擊,使用化學武器10多次,大量殺傷了伊朗士兵,終於收複了部分失地。此役,伊朗自稱有8500人中毒。

麵對伊拉克的化學戰,伊朗忍無可忍,決定進行化學報複。1988年4月,伊朗第一次有計劃地對伊拉克使用糜爛性毒劑——芥子氣。

戰爭進行到1988年,雙方都已精疲力竭。1988年8月25日,兩伊正式停火,但同一天,伊拉克還出動6架飛機,向伊拉克北部由伊朗人支持的庫爾德人居住地投擲了毒劑彈,造成了80人死亡,1500人中毒。有資料表明,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共使用化學武器240多次,造成4.5萬人中毒傷亡。

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確實起到了戰略和戰術效果。化學武器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殺傷範圍廣、威力大,有巨大的“麵積效應”。一發毒劑炮彈的殺傷範圍同相同口徑的普通炮彈相比,對人員的殺傷麵積要大幾十倍。

化學武器的“麵積效應”是對付“人海戰術”行之有效的武器。兩伊戰爭中,伊朗倚仗其兵源充足、人多勢眾,大多采用大兵團作戰和“人海戰術”,伊拉克則利用化學武器的長處,給伊朗以大量殺傷,多次在巴士拉、法奧及北線作戰中打退了伊朗軍隊的進攻,穩定了防禦態勢。

化學武器是僅次於核武器的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僅威力大,而且成本低廉。化學武器的生產與發展是與化學工業的發展同步進行的,現代化學工業可為化學戰劑提供大量廉價的中介體。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初,1千克沙林的成本為3美元,1千克VX的成本為5美元,而生產一枚相當於400萬噸級TNT當量威力的氫彈,其生產成本費用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如果殺傷1平方千米內的暴露人員,使用常規武器需要2000美元,使用核武器需要800美元,而使用化學武器僅需600美元。正是由於化學武器威力大、成本低,同其他兵器相比是十分低廉的,目前世界上幾十個第三世界國家或者具備化學武器生產能力,或者積極謀求獲得這種能力,從而形成了化學武器擴散的嚴峻形勢。

生物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包括遺傳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為主的完整體係。生物技術對軍事能力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醫學領域,可以製造新的疫苗、藥物和產生新的醫療方法,從而支援作戰;在非醫學領域,生物技術也有廣泛的軍事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