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核、生、化戰篇(4)(2 / 3)

為了使敵後方工作失控,給敵方造成給養和物資器材的供應困難,可使用持久性毒劑,使敵後方目標和居民區長時間染毒。

總之,化學戰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化學武器的殺傷性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它對部隊的作戰能力、作戰方法、勤務保障、人員心理以及作戰指揮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化學戰條件下,部隊必須隨時準備采取防護措施,必須最大限度地保持疏散配置,必須進行特殊化學器材的保障供應,必須準備必要的醫療救護條件等。這都與常規作戰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雖然各大國已同意銷毀化學武器,但銷毀進程相當緩慢。而且,化學武器擴散正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著,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已經擁有化學武器,或者正在具有研製、生產化學武器的能力。化學武器不可能因為一紙國際公約就永遠退出戰爭舞台,除非人們找到比它更經濟、更有效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戰例分析

化學武器由於其殘酷的殺傷力,在國際上受到嚴格的限製。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大規模將化學武器投入戰爭的事例並不多見。而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卻打破了這個禁忌,參戰雙方不但使用了化學武器,而且取得了相當的戰果。兩伊戰爭中的化學戰,使人們真正體會到了化學武器被稱為“窮國的原子彈”的含義。

伊朗和伊拉克同處於波斯灣地區,但積怨已久,既有曆史糾葛,又有領土糾紛,還有宗教矛盾。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趁伊朗國內發生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後局勢不穩之機,向其發動突然襲擊。伊拉克空軍傾巢出動,襲擊了伊朗的10個空軍基地,打響了兩伊戰爭的第一槍。第二天,伊拉克地麵部隊從三個方向同時入侵伊朗邊境地區,攻入伊朗境內數十千米縱深。但是,戰爭的進程並不像薩達姆想象的那樣,伊朗在其宗教領袖霍梅尼的鼓動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頂住了伊拉克的攻勢。

1982年9月,局勢已對伊朗有利,伊拉克開始節節敗退。麵對伊朗淩厲的攻勢,薩達姆發出警告:伊拉克有一種“秘密武器”,如果伊朗侵占伊拉克領土,伊拉克將使用這種武器。

局勢仍然對薩達姆不利。1983年,在伊拉克北部至中部的幾個方向上,伊朗投入大量的正規軍、毛拉、民兵、“革命衛隊”、少年“動員組織”,使用“人海戰術”,對伊拉克發動強大的“齋月行動”。伊朗的“革命衛隊”都是霍梅尼的忠實信徒,年齡最小的隻有9歲,最大的有50歲。他們人人頭上纏著印有宗教口號的紅色印花巾,在夜幕降臨時,潮水般地湧過兩伊邊界,不顧一切地撲向伊拉克的布雷區、防禦工事。麵對伊拉克的機槍陣地,他們輪番發起衝鋒,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為坦克開道。

伊拉克一麵依靠堅固的防線進行頑強的抵抗,一麵看準時機,對伊朗軍隊的“人海戰術”使用了化學刺激劑。伊朗軍隊頓時慌了手腳,認為伊拉克使用了芥子氣毒劑。結果,伊朗整個主攻師的兵力都在驚慌中潰逃了。

1984年2月22日,伊朗發動了“曙光—5”號行動,目標直指伊拉克第3軍與第4軍的結合部。27日,數十萬伊朗軍隊士兵穿過巴士拉以北的沼澤地,繼續向伊拉克軍隊進攻。伊拉克動用飛機大量布灑芥子氣,造成伊朗士兵1816人中毒。

3月初,伊朗軍隊又在胡韋澤沼澤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伊拉克軍隊再次使用化學武器。8日黎明前,伊拉克軍隊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派出直升機在沼澤地布灑了糜爛性毒劑——芥子氣。清晨,當伊朗軍隊進攻時,沼澤地上正是濃霧彌漫之時,毒劑與水蒸氣混為一體,伊朗軍隊5000多官兵中毒,其中至少有1000人死亡。

兩伊戰爭的化學戰,一時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很多國家的電台、電視台和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了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的情況。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派遣了由瑞典、西班牙等國專家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赴伊朗調查。調查組提交的報告指出:在伊朗的兩個化學襲擊區,發現了部分航空炸彈碎片和一些未爆炸的炸彈。分析結果表明,伊拉克使用了糜爛性毒劑——芥子氣和神經性毒劑——塔崩。